诗词大全

《观世音像赞》

观见世间,苦痛之心。
而往救之,脱彼呻吟。
咄,千□□□,□□只眼。
曰何以故,以心观心。

作者介绍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观世音像赞》是宋代方回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观察世间,感受苦痛之心。
为了解救众生,摆脱他们的呻吟。
哦,千万种痛苦,无数双眼睛。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因为以心观心。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世间苦痛的深刻观察和关注,同时展现了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和救度众生的决心。作者通过以心观心的方式,意味着观世音菩萨能够洞察众生内心的痛苦和困境,从而给予帮助和解脱。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作者对人间痛苦和苦难的触动。他关注的焦点是人们所经历的各种痛苦,而他期望通过观世音菩萨的力量和慈悲,解救众生的痛苦。诗中的“以心观心”表明观世音菩萨具备超越常人的智慧和洞察力,能够真正理解众生的内心状况。

这首诗词以简单的句式和朴素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人间苦难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观世音菩萨的崇敬和仰慕。通过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作者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有同样的慈悲心怀,去关注并减轻他人的痛苦。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体现了佛教中慈悲救度众生的精神,以及对解脱人间痛苦的向往。

  • 《点绛唇 王仲谦席上,歌者魏都惜求子华写真》

    小立娉婷,歌声低遏行云住。不胜珠翠。玉面慵梳洗。除却姚黄,魏紫谁堪比。君描取。卷中人美。得似崔徽未。

  • 《喜晴》

    厌听滴檐声,风回喜乍晴。润添新柳重,瘦损落花轻。山翠云初敛,溪浑水渐清。野人无别事,杖策又郊行。

  • 《原蝗》

    蝗生於野谁所为,秋一母死遗百儿。埋藏地下不腐烂,疑有鬼党相收持。寒禽冬饥啄地食,拾掇谷种无余遗。吻惟掠卵不加破,意似留与人为饥。去年冬温腊雪少,土脉不冻无冰凘。春气蒸炊出地面,戢戢密若在釜糜。老农顽愚不识事,小不扑灭大莫追。遂令相聚成气势,来若大水无垠涯。

  • 《送北阳袁明府》

    楚乡千里路,君去及良晨。苇浦迎船火,茶山候吏尘。桑浓蚕卧晚,麦秀雉声春。莫作东篱兴,青云有故人。

  • 《送刘郎将归河东(同用边字)》

    借问虎贲将,从军凡几年。杀人宝刀缺,走马貂裘穿。山雨醒别酒,关云迎渡船。谢君贤主将,岂忘轮台边。

  • 《墙外卖药者九年无一日不过,吟唱之声甚适·》

    十日啼号责望深,宁容安稳坐毡针。长鸣大咤欺风雪,不是甘心是苦心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