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云山去几重,依依独听广陵钟。
明朝借问南来客,五马双旌何处逢。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至德中,为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潘州南邑尉,会有为之辩者,除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权德舆[尝]常谓为五言长城。皇甫湜亦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唿宋玉为老兵。”其见重如此。集十卷,内诗九卷,今编诗五卷。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至德中,为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潘州南邑尉,会有为之辩者,除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权德舆[尝]常谓为五言长城。皇甫湜亦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唿宋玉为老兵。其见重如此。集十卷,内诗九卷,今编诗五卷。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至德中,为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潘州南邑尉,会有为之辩者,除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权德舆[尝]常谓为五言长城。皇甫湜亦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唿宋玉为老兵。其见重如此。集十卷,内诗九卷,今编诗五卷。
瓜洲驿重送梁郎中赴吉州
渺渺云山去几重,
依依独听广陵钟。
明朝借问南来客,
五马双旌何处逢。
中文译文:
茫茫云山向远方延伸,
独自依依听到广陵的钟声。
明天清晨我会问南来的客人,
五马双旌会在哪里相遇。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描述了诗人在瓜洲驿送别梁郎中前往吉州的情景。整首诗以写景和写人相结合,通过描绘山水和钟声的声音,以及迎接梁郎中的场景,展现出对别离的思念和对旅行的祝福之情。
诗中的“渺渺云山去几重”描绘了远方的山脉,在云雾笼罩下逐渐消失,使人无法看清。这种景象显示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接着,诗人写到“依依独听广陵钟”,他独自倚立在驿站,听到了遥远的广陵寺的钟声。这句表达了诗人送别的心情,感觉自己孤独地默默流泪,只有钟声陪伴着他。
接下来的两句“明朝借问南来客”,“五马双旌何处逢”描绘了明天的清晨,诗人会在那时问南来的客人,希望得到关于梁郎中的消息。五马双旌是指梁郎中的车队,双旌高高翘起,标志着梁郎中的身份。诗人希望能够与梁郎中相遇,与他告别,表达自己的心意和祝福。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字句,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远方朋友的牵挂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旅行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未知的可能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朋友的祝福和对他旅途的期盼。
骚骚从何来,高树暗淅沥。飒飒未云已,虚檐微点滴。□□忽遽作,稍疏仍骤密。寒飚寻侑之,浩汹阵马只。□□□□翻,溅泻类朴击。决渠落深沼,鞺鞳激水石。衾薄四体□,□灭百虑寂。闭目观我身,未觉白胜黑。已而悄然静,鸣声惟蟋蟀。质明靸破鞋,满砌落叶湿。
欲因旧筑倍劳形,昔在先生配二程。梅树护持供北顾,萱堂润色作东荣。但堪樽俎来三益,何必籓墙屏五兵。若徙荼醾分乞我,亦令儿辈记家声。
怪来齿发日凋疏,坐阅春秋六十馀。鬓雪难消休把镜,眼花易发废观书。身边赖有三田实,世上须知一梦虚。只办此心赢造化,浮沤起灭不关渠。
雪后云归露晚暾,冻舟犹自滞溪门。潜鱼不上湖光静,漠漠寒沙印雁痕。
南渡钧枢后,宣和节义门。依然窭人子,不似贵公孙。苦李无谁采,甘棠在处存。遥知宦游地,巷哭更招魂。
青青杨柳水边桥。水迢迢。柳摇摇。缓引离觞,频驻木兰桡。我是行人君是客,俱有恨,总无聊。冰澌波暖数琼瑶。舞晴飚。拂春潮。一片别魂,销尽遣谁招。不似严阳山上雪,魂易尽,雪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