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故园置酒》

酒熟人须饮,春还鬓已秋。
愿逢千日醉,得缓百年忧。
旧里多青草,新知尽白头。
风前灯易灭,川上月难留。
卒卒周姬旦,栖栖鲁孔丘。
平生能几日,不及且遨游。

作者介绍

刘希夷 (约651-?) 唐诗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上元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吟》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延之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

刘希夷的成就

  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辞藻婉丽,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后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所称赏。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翁》、《洛川怀古》等。其中《代悲白头翁》一诗写花开花落,时光掷人;“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由此发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以及“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之感慨。《红楼梦》中甄士隐对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的解注之词“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以及黛玉的《葬花词》“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的用词与意境显然是模仿了这首诗,可见此诗魅力。集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八十二)。

刘希夷的墓址

  夷园,即初唐诗人刘希夷的墓园。刘希夷墓位于汝州风穴寺山门东侧,背依龙山,面朝黄虎山。墓始筑于唐,原为土冢,唐时墓前植有柏树。千年后,树高近三丈,一株四人方可合抱,树茎分三枝,故称“三柱香”。另一株需五人合抱,树荫面积百多平方,状如巨伞,故称“一蓬伞”。解放前遭毁。

  清朝初年,刘希夷墓年久失修,只剩下一个土丘,清雍正七年(1729年),汝州文人用青石将刘墓护砌,周围广植松柏,并立碑刻“唐诗人刘希夷墓”。使刘希夷墓成为汝州一景。光绪二十四年(1898),州署在墓周用青砖砌成长宽各5米,高2米的透花围墙,临路辟圆券门,门口立雍正十年所刻碑石。

  文革时墓被平,1984年,在张绍文等24位知名人士倡议下,原临汝县人大常委会于同年6月14日第22次会议通过,县财政拨专款5万元,于1985年建纪念堂厢房各5间,大门一个,门额请张绍文先生书丹“夷园”之名,并刻墓碑一块立于墓前。但因管理不善,5间纪念堂不久被山火焚毁。

  1994年,风穴寺文管所砌园林式围墙近400米,1998年重建纪念堂5间,又将一对清代石狮移立门前。

  1999年秋,用青石重砌圆形墓冢,高一米,直径为2.9米,象征刘希夷享年29周岁。

  刘希夷墓周围,建有一个古朴典雅的青砖小院落,看上去像是古建,同行的汝州市宣传部新闻科长张万强倒很实在,告诉我这“古建”不过20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时,刘希夷墓只剩下一块清代光绪年间开封人冯承志父子撰文的石碑,旁边还有半块残碑。当时“文化大革命”刚过,国家百废重兴,汝州一些文化人就打算修复墓园。在他们的极力游说下,1985年,当地政府出资修建了现在的墓园。

刘希夷的生平考证

  初唐著名诗人刘希夷的死因,旧说多谓为宋之问所害。 此说肇始于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及《刘宾客嘉话录》。《大唐新语》云:

  “刘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所重。善掐琵琶。尝为《白头翁咏》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乃两存之。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刘宾客嘉话录》云:“刘希夷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

  宋以后不少著作,每每沿袭此说。现当代一些名家著作乃至一些文学史、辞典等,也采用此说。如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辞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以致1981年临汝县(今汝州市)重修刘希夷墓,林冠夫先生撰写碑文时,仍宗此说。

  然而,仔细推敲一下,便会发现此说不仅既乏确凿的根据,也无有力的旁证;而且无论从时间上抑或从情理上似乎都讲不通,因此,难以成立。

  从时间上说。刘、宋二人的生卒年月均史无明载,只能从比较隐微的材料中推测。倘若果如《唐才子传》所言,即刘希夷上元二年(公元675)中进士时“年二十五”、死时“未及三十”;那么他当生于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闻一多《唐诗大系》即定刘希夷生于是年),卒于仪凤、调露间,至迟不晚于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而据宋之问《秋莲赋》一文自序云:

  “天授元年,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分直,指分直习艺馆(据《通鉴卷二○八注,习艺馆本名内文学馆,武后改为习艺馆,又改为翰林内教坊)。又据《新唐书·宋之问传》云:

  “甫冠,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则宋之问在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时方才“甫冠”(即刚刚二十岁)。

  那么他当生于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也就是说,宋之问比刘希夷小了整整二十岁。可见当刘希夷三十岁死时,宋之问只不过是个十岁的幼童,试问其如何能“以土袋压杀之”?或者“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

  就情理上说。据傅璇琮先生考证,《新唐书》中“‘甫冠’的记载是错误的”,并引《唐才子传》言宋之问亦“上元二年进士”,进而推断宋之问当生于公元656年(闻一多《唐诗大系》即定宋之问生年为公元656年)。这样一来,刘希夷死时,宋之问已二十五岁,自然单从年龄上讲,足以能够杀人夺诗了。但据史载宋之问自少时即以诗著称,如《旧唐书》云:“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而刘希夷则“体势与时不合”、“不为所重”,也就是说,宋之问的诗名远在刘希夷之上,何至为了区区两句诗而用极残忍的手段杀人?何况被杀者还是自己的外甥(二人是否真有甥舅关系尚待另考)?

作品评述

故园置酒,朝代:唐代,作者:刘希夷

酒熟人须饮,春还鬓已秋。
愿逢千日醉,得缓百年忧。
旧里多青草,新知尽白头。
风前灯易灭,川上月难留。
卒卒周姬旦,栖栖鲁孔丘。
平生能几日,不及且遨游。

中文译文:
故园设置酒,年少的朝代:唐代,作者:刘希夷
酒成熟时,应该和知己共饮,春天转瞬间又到了,头发已经随着秋风而变白。
愿意每天都能喝醉,暂时远离百年的烦忧。
故乡的旧时光里长满了青草,新结识的朋友们已经渐渐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
风前的灯火容易熄灭,河川之上的明月却难以停留。
周朝的姬姓美女从容不迫地守着曰子过完早晨,鲁国的孔子默默地安于栖息地。
人的一生能够度过几个日子,就算不能长久地安定下来,至少要尽情地遨游。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故园置酒”为主题,描述了诗人对故乡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诗人通过描述酒的熟成和春天的转瞬,暗示人生的短暂和岁月的流失。他希望能够与知己共饮,暂时遗忘百年的烦忧,享受酒的醇香。在诗中,诗人描绘了故乡的青草和白发老人,反映了时间的无情和人事的更迭。风前灯易熄灭,川上月难以停留,传达了时光流转的无常和人生无常的道理。最后,诗人呼吁稍稍放下焦虑和烦忧,像周姬早晨从容守曰,像孔子般安于栖息地,尽情地游荡人生。

整首诗以简练的词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转的思考,让人们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和生活的无常。同时,通过寄托于故乡的情感和对知己的向往,展现了作者对隐逸和释放的向往与追求。该诗以抒发情感和思考人生为主旨,将人们引向对生命的思考和珍惜。

  • 《六友诗寄林景云留寿国林道初俞季渊》

    清友天赋完,岁晚树独暖。粲此白玉英,瑟彼清庙瓒。香自根中来,冰雪匪压断。一见一回老,殷勤呼茗碗。

  • 《和陶读《山海经》》

    二山在咫尺,灵药非草木。玄芝生太元,黄精出长谷。仙都浩如海,岂不供一浴。何当从山火,束縕分寸烛。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 《榕溪阁》

    榕声竹影一溪风,迁客曾来击短篷。我与竹君俱晚出,两榕犹及识涪翁。

  • 《登黄山炼丹峰寻昔人隐处》

    我游黄山当严冬,雪消日暖无天风。欲求昔人栖隐处,发兴况有高僧同。危矼侧步目已眩,绝壁下瞰心为忡。交流二涧泻寒碧,樵牧不来萝径穷。嵯峨乱石大如屋,蹴踏豺虎登虬龙。手披灌木出林杪,仰从云际窥奇峰。中高一柱揭南斗,旁扶两岫森寒松。文楸万本翠如织,宛宛内蓄何冲融。

  • 《朝中措(送管顺甫赴漕)》

    少年随分赋鹦洲。得意桂花秋。今日送君行色,梦和月到南楼。材名仲父,辞华季子,香满南州。勉力中流击楫,直须连钓鳌头。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