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古人铸鉴》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
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 沈括(宋)——《梦溪笔谈》

作者介绍

沈括(一○三一~一○九五),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虽幼于沈遘,但辈分爲遘之叔。(《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仁宗至和元年(一○五四),以父周荫爲海州沭阳主簿。嘉祐八年(一○六三)举进士。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爲馆阁校勘。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提举司天监。六年,奉使察访两浙。七年,爲河北西路察访使。八年,爲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次年罢知宣州。元丰三年(一○八○)知延州,加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两年后因徐禧失陷永乐城,谪均州团练副使。哲宗元祐初徙秀州,后移居润州。绍圣二年卒,年六十五。着有《长兴集》四十一卷及《梦溪笔谈》等。南宋高布曾合沈遘《西溪集》、沈辽《云巢集》爲《吴兴沈氏三先生集》,至明中叶时重刻,惜《长兴集》已散失大半,诗一篇不存。一九八五年爲纪念沈括逝世八百五十周年,胡道静辑有《沈括诗词辑存》。《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沈括诗,以《沈括诗词辑存》爲底本。由于材料从类书、方志等搜录,多有异文,此次整理时又作校订和补正。另从《永乐大典》、《诗渊》等书中,辑得集外诗三首,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古人铸鉴翻译及注释

翻译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春秋著名乐师)为什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缘故啊。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即使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注释
鉴:镜子。 差:略微 原:推究

  • 《闻蝉十二韵》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初离何处树,又发去年声。未蜕唯愁动,才飞似解惊。闻来邻海徼,恨起过边城。骚屑随风远,悠扬类雪轻。报秋凉渐至,嘶月思偏清。互默疑相答,微摇似欲行。繁音人已厌,朽壳蚁犹争。朝士严冠饰,宫嫔逞鬓名。乱依西日噪,多引北归情。筱露凝潜吸,蛛丝

  • 《和徐思叔题贫乐图》

    大儿阻饥颇废书,小儿忍寒粟生肤。妇纵有禅无一襦,不敢缘此相庸奴。

  • 《杂咏一百首·庄子》

    夸大帝传由,形容跖侮丘。仅饶聃御寇,共载一虚舟。

  • 《商妇词十首》

    嫁作商人妇,牙筹学算商。元来有胎教,生子肖弘羊。

  • 《九月二十日游桃源寺》

    东溪缭绕黄花国,西崦纵横白酒家。谁道桃源解迷路,与君平步到烟霞。

  • 《秋雨渐凉有怀兴元》

    八月山中夜渐长,雨声灯影共凄凉。遥知南郑风霜早,已有寒熊犯猎场。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