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耻臣当死,公家二世心。
忍看垂绝笔,谁续断弦音。
精爽今如天,衣冠恨更深。
却嗟蜍与志,处世漫侵寻。
张栻(一一三三~一一八○),字敬夫(《诚斋集》卷九八《张钦夫画像贊》作钦夫),号南轩(同上书卷七三《怡斋记》作乐斋),祖籍绵竹(今属四川),寓居长沙(今属湖南)。浚子。从胡宏学,与朱熹、吕祖谦爲友。以荫入仕。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浚爲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辟爲书写机宜文字(《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一二)。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汤思退用事,主和议,随父罢。干道初,主讲岳麓书院。五年(一一六七),起知抚州,改严州。六年,召爲吏部员外郎兼权起居郎侍立官,寻兼侍讲,迁左司员外郎。明年,出知袁州,以事退职家居累年。淳熙元年(一一七四)起知静江府,广南西路安抚经略使。五年,除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七年卒,年四十八。有《论语解》、《孟子详说》、《南轩先生文集》等。事见《晦庵集》卷八九《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诚斋集》卷一一六《张左司传》,《宋史》卷四二九有传。 张栻诗,以明嘉靖元年刘氏慎思斋刻《南轩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其中诗七卷)爲底本。校以明嘉靖缪辅之刻本(简称缪刻本)、清康熙锡山华氏刻本(简称康熙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八卷。
《故观文建安刘公挽诗四首》是宋代诗人张栻所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耻辱的忧愤之情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国家的屈辱应该由臣子来承受,但公家的后代却心不在焉。
我不忍心看到文采绝尽的笔,谁能继续弦音的绵延。
我的精神如今清晰明亮如天空,但我的衣冠却更深地怀恨。
唉叹蜍蛙与志士的命运,生活在这个世上总是一片迷茫。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遭受耻辱的愤怒和忧虑之情。他认为国家的屈辱应该由忠臣来承受,而公家的后代却没有正视这一责任,心不在焉。作者感到痛心的是,他眼睁睁地看着文采绝尽的笔,象征着诗人无法再继续创作传世的诗篇,而又不知道有谁可以继续弦音的绵延,即继续传颂忠臣的事迹和精神。尽管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今清晰明亮,但他对国家的屈辱和遗憾却更加深刻。他对命运不公的感叹表现在对蜍蛙和志士的比喻上,暗示了生活在这个世上的人们都面临着迷茫和困惑。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楚和忧虑,通过对国家屈辱和时代变迁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忠臣精神的赞颂。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国家的耻辱与公家后代的漠视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作者对国家责任和家族传统的思考。同时,诗人对文采绝尽的笔和断弦的音的形象描绘,抒发了他对文化传承中断的忧虑和对继承者的期待。最后,通过蜍蛙与志士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处世之道的思考,呈现出一种对世事无常的颇具悲凉和感慨的情绪。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国家遭受屈辱和时代变迁的痛苦感受,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展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它既是对历史时代的记录,又是对忠臣精神的赞美,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文化意义。
一食复何如,寻山无定居。相逢新夏满,不见半年馀。听话龙潭雪,休传鸟道书。别来还似旧,白发日高梳。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落日霞消一缕。素月棱棱微吐。何处夜归人,呕嗄几声柔橹。归去。归去。家在烟波深处。
一片南云,定知来做巫山雨。歌声才度。只向风中住。恼乱襄王,无限牵情处。长天暮。又还飞去。目断阳台路。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云南更有溪,丹砾尽无泥。药有巴賨卖,枝多越鸟啼。夜清先月午,秋近少岚迷。若得山颜住,芝zC手自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