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杯莲烛艳宫台,万户千门五夜开。
楼下舞韶清吹发,云间鸣跸翠华来。
九宾宴集占风使,四近班陞构夏材。
自愧周南独留滞,十三年隔侍臣杯。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恭和御制上元观灯》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宝杯莲烛艳宫台,万户千门五夜开。
这座宫殿台上点亮着宝贵的酒杯和闪烁的莲花烛,门户洞开整整五夜。
楼下舞韶清吹发,云间鸣跸翠华来。
楼下传来美妙的舞蹈音乐和悠扬的乐声,云中传来金石相击的跸(古代乐器)声,翠色华丽的景象向观众呈现。
九宾宴集占风使,四近班陞构夏材。
九位重要的宾客聚集在这里,他们在庆祝盛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四周的官员们也纷纷上升,展现出他们的才能。
自愧周南独留滞,十三年隔侍臣杯。
我自愧不如《周南》(一首古代名篇),独自留在这里,已经隔离了十三年,没有能够陪伴在君王身旁的机会。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瑰丽壮观的景象,描述了上元观灯的盛况。作者以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描写,展示了盛大的灯会场景,以及其中的舞蹈、音乐和欢庆氛围。诗中提到的宝杯、莲烛和宫台等意象,都突出了灯会的瑰丽和庄重,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诗中的九位宾客和四周的官员,象征着社会的各个阶层和不同的身份地位,他们共同参与庆典,彰显了君臣之间的和谐与团结。
而在这个盛典中,作者自愧不如《周南》中的诗人们,表达了自己对自身才华和地位的自省和思考。这种自愧之情,既体现了苏颂对古代文人的敬仰,也展现了他对自己的要求和对艺术的追求。
整首诗以其华丽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一个灯火辉煌的盛会中,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自省和对艺术的追求,给人以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金英繁乱拂阑香,明府辞官酒满缸。还有玉楼轻薄女,笑他寒燕一双双。
三省推贤两掖才,关东深许稍迟回。舟浮汝水通淮去,雨出嵩峰到郡来。投札转京忧不远,枉缄经虏喜初开。西楼一望知无极,更与何人把酒杯。
片片飞花逐水流,伤春何处最多愁。红妆独倚阑干立,望尽征帆不下楼。
南屏环拥翠云堆,谁遣精庐特地开。祭酒先生甘隐遁,燃藜太乙忽飞来。胸中礧磈五千卷,门外芙蕖十万栽。白日竟抛妻子去,群仙携手上瑶台。
一层云放一层山,小市人家翠欲环。检点只疑低数尺,一层山向隐云间。
边马萧萧鸣,边风满碛生。暗添弓箭力,斗上鼓鼙声。袭月寒晕起,吹云阴阵成。将军占气候,出号夜翻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