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面前皆道路,义乖门外是榛荆。
何人肯认皆言语,此语分明人不听。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感事吟》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邵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理顺面前皆道路,
义乖门外是榛荆。
何人肯认皆言语,
此语分明人不听。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对事物的固有观念和局限性的思考。作者指出,当面对选择和决策时,人们常常受到各种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束缚,导致思想变得狭隘和偏执。理性和道义常常被忽视,而人们更容易相信那些与自己已有观点相符的言语,而不愿意听取不同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批判,呼吁读者要超越传统观念和个人偏见,保持理性思考和开放心态。诗中的“理顺面前皆道路”指出人们面临的选择和抉择往往众多,但却被既定的观念束缚,导致思维变得狭隘。而“义乖门外是榛荆”则表达了道义与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暗示了人们做出选择时常常被个人利益所驱使,而忽视了道义和公正。最后两句“何人肯认皆言语,此语分明人不听”则指出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已有观点的言语,而对于不同的声音和意见不愿意接纳和倾听。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揭示了人们在面对选择和决策时的思维局限和偏见。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思维,审慎思考问题,并勇于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同时,它也呼吁人们要秉持道义和公正,在理性和情感之间取得平衡,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春来触地故乡情,忽见风光忆两京。金谷踏花香骑入,曲江碾草钿车行。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楼睡失明。独有不眠不醉客,经春冷坐古湓城。
横浦非吾土,久寓亦何卿。不学元相国,百斛貯胡椒。饥寒何以遣,唯以文字消。方其得意处,捽茹亦逍遥。顿忘物我情,天地本宽饶。告尔二三子,我歌汝其谣。
远岫平林嶂夕阳,翻涛翠麦已蒸黄。此行莫谓无高兴,题品新诗入锦囊。
朱鸟开辰,苍龙启映。大帝昭飨,群生展敬。礼备怀柔,功宣舞咏。旬液应序,年祥协庆。
遗墨消磨顾陆余,开元一一数吴卢。本朝唯有宗元近,国本长留後世模。出世真人气雍穆,入蕃老释面清癯。居人不惜游人爱,风雨侵陵色欲无。
吟去望双旌,沧洲晚气清。遥分高岳色,乱出远蝉声。楚霁云连寺,湘寒浪浸城。孤猿不可听,一听白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