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禹南阳来,仗策归光武。
孔明卧隆中,不即事先主。
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
孙曹与更始,未可同日语。
向非昭烈贤,三顾犹未许。
君子当识时,守身如处女。
¤
《感怀(十四首)》是明代杨基的一首诗词,描绘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译文:
邓禹南阳来,仗策归光武。
孔明卧隆中,不即事先主。
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
孙曹与更始,未可同日语。
向非昭烈贤,三顾犹未许。
君子当识时,守身如处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几个历史人物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敬佩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首先,邓禹和光武是两位具有杰出才能的历史人物,邓禹虽然来自南阳,但他的才干使得光武得以重回中原,建立东汉王朝。孔明则是指诸葛亮,他虽然才华出众,但却选择隐居在隆中,并未立即效力于当时的主公。这里表现了孔明高尚的品质和对事业的忠诚。
诗中提到“英雄各有见”,表明每个英雄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立场,无需过多纠结于他们的出身和来历。孙曹与更始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孙权、曹操和新朝的更始帝,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势力和立场,彼此之间的交锋和矛盾是历史的必然。诗人认为他们的事迹和言论不可同日而语,意味着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不能相提并论。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非昭烈贤”,指的是刘备。刘备曾三次拜访孔明,表现出了他对智者的敬重和对国家利益的追求。然而,诗人认为刘备并非真正的昭烈贤君,因为他在第一次拜访时并没有立即任用孔明,而是经过了三次拜访才最终信任他。这表明诗人对于君子应该具备明辨时势的能力,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
最后一句“君子当识时,守身如处女”,表达了诗人对于君子的期望。君子应当认清时势的发展,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明智的判断,同时要保持自己的纯洁和高尚品德,守身如处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点题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寄托了对于君子品质的赞美和期许。
过尽巴东巫峡长,荆川鼓棹更茫茫。避风怕入三江口,乘月贪行百里荒。夜后逢人尽刀剑,古来踏地皆耕桑。可怜行路难如此,一簇寒芦尚税场!
应是行云未拟归,变成春态媚晴晖。深如绮色斜分阁,碎似花光散满衣。天际欲销重惨淡,镜中闲照正依稀。晓来何处低临水,无限鸳鸯妒不飞。
野客伐山桂,横为曲渚桥。势危宁过马,径狭欲通樵。小艇何妨系,离魂正此销。想君回首处,虹影在林椒。
君不见周兴西旅贡厥獒,今日天下新建櫜。远方不许进异物,閒却三略兼六韬。又不见王孙昔叹走狗烹,今日天下永太平。保全功臣决无此,花村夜不争雉鸣。陆平原家养黄耳,系书不隔江淮水。金陵音问还洛阳,往来何啻万余里。杜少陵寓鄜州居,旧物低徊入衣裾。宗文宗武共入罗,爱怜
我昔择师友,所至多朋俦。道义自然合,如以胶漆投。一官既已得,势利寻戈矛。向者市道交,日亲成日讎。仅余山林士,共结方外游。一语不及俗,自是无悔尤。况乃生死事,同参无异谋。何暇及汝曹,惴惴性命忧。此间地步窄,椰子包山丘。三山妙僧杰,道眼宽处求。怜我本逐客,饥冻
少日负虚名。问舍求田意未平。南去北来今老矣,何成。一线微官误半生。孤影伴残灯。万里灯前骨肉情。短发抓来看欲尽,天明。能是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