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非吾有,区间忝尔生。
道原无欠剩,物与共流行。
绳瓮谁言辱,旗常未足荣。
反躬深体认,莫浪付诗情。
杜范(一一八二~一二四五),初字仪甫,改字成己(《漫塘集》卷一九《杜成己字序》,《宋史》本传作成之),学者称立斋先生,黄巖(今属浙江)人。宁宗嘉定元年(一二○八)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参军。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爲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授军器监丞。累迁监察御史。以劾郑清之,出爲江东提点刑狱。嘉熙二年(一二三八)知宁国府。四年,迁权吏部侍郎兼侍讲,改礼部尚书兼中书舍人。淳祐二年(一二四二),擢同签书枢密院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五年卒,年六十四,謚清献。有《清献集》十九卷。事见清同治吴县孙氏刻《杜清献公集》卷首黄裳《戊辰修史丞相杜范传》,《宋史》卷四○七有传。 杜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明刻《杜清献公集》(简称明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并酌校《两宋名贤小集·清献集》(简称名贤集)。明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赋夏肯父所性堂》是宋代诗人杜范的作品。这首诗词通过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思考,描绘出一种内心的真实与自省。
译文:
心灵之外无我所拥有,时间的限制使我感到惭愧。道义原本无所欠缺,一切事物共同流转。为何有人贬损绳瓮的价值,却一直追求荣耀的旗帜。我反思自己的身份,真切地体会着这一点,不要轻率地将情感付诸文字之中。
诗意与赏析:
《赋夏肯父所性堂》表达了诗人对自我存在和社会现实的思考。诗中的“心外非吾有,区间忝尔生”表明诗人对个体存在的谦卑和自省,感叹个人的生命和价值相对于宇宙和时间的渺小。诗人认为道义并不欠缺,一切事物都在共同流转中,强调了宇宙间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关系。
诗中提到了“绳瓮”和“旗”,这两个意象具有象征意义。绳瓮是古代用来盛装五谷的容器,代表着朴素、实用和平凡。诗人质问为何有人贬损绳瓮的价值,这可以理解为对于社会中对于朴素事物的轻视和贬低的批判。而“旗”则代表着权力、荣耀和虚浮的追求。诗人认为人们追求荣耀的旗帜常常不足以满足内心的真实需求。
最后,诗人呼吁反躬自省,认真体认内心的真实感受,不要轻率地将情感表达付诸文字之中。这可以被视为对于诗人自身创作态度的反思,以及对于读者阅读诗词的思考提醒。诗词通过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深度思考,向人们传递出一种自省与清醒的诗意。
愁来却讶天凉早,思倦翻嫌夜漏迟。何处山川孤馆里,向灯弯尽一双眉。
丹青徒有逞喧哗,有足由来不是蛇。杀将破军为柱国,君今官极更何加。
宦游三十载,田野久已疏。休沐遂兹日,一来还故墟。山明宿雨霁,风暖百卉舒。泓泓野泉洁,熠熠林光初。竹木稍摧翳,园场亦荒芜。俯惊鬓已衰,周览昔所娱。存没恻私怀,迁变伤里闾。欲言少留心,中复畏简书。世道良自退,荣名亦空虚。与子终携手,岁晏当来居。
秋气满堂孤烛冷,清宵无寐忆山归。窗前月过三更后,细竹吟风似雨微。
灵禽悲噪白云边,人到天台古洞天。点化春愁三月暮,唤回晓梦五更前。有如捣药璫璫响,非杵非舂自戛然。毛羽也知仙可学,声声要结炼丹缘。
须知凡卉空千万,不似寒花只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