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赋铁柱》

淮川锁支祁,民免其鱼苦。
谁谓旌阳翁,功可配神禹。
小试青蛇锋,横绝长蛟膂。
聚彼数州铁,铸此千民柱。
沉江压余妖,妥首敢掀舞。
波涛永息民按堵,只恐人间有周处。

作者介绍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抚州(今属江西)人。宋末曾应科举,曾否入仕不详。以能诗与叔可(无可)、宪可(元德)并称“抚州三艾”。宋亡,浪游各地,与遗民耆老多有结交,斥仕元者爲“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义马冢》),挽谢枋得诗称“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据明曹安《谰言长语》谓于成化五年在元江见一诗集,署江浙道提举艾性夫作,知其晚年亦曾仕元。核诸集中《留城寄旷翁》“吾年七十入城府,君更老吾仍出山,早岁相期作深隠,至今头白未能闲”,当指出仕事。有《剩语》及《孤山晚稿》,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剩语》二卷。 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卷。

作品评述

《赋铁柱》是宋代艾性夫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淮川锁支祁的景象,表达了人民免于饥饿痛苦的愿望。诗人将旌阳翁的功绩比作神禹,认为他的贡献堪与古代传说中的神明相媲美。诗中还描述了青蛇锋横扫长蛟膂的情景,以及数州铸造的铁柱,象征着千百民众的团结和力量。诗人称这些铁柱将压制邪恶的势力,使人民安居乐业,不再受到妖魔的侵扰。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人间和谐的向往,希望人们能够共同努力,让整个社会充满安定与和平。

这首诗词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寓意深远。诗人通过描绘铁柱的坚固和力量,以及它们对邪恶势力的压制,表达了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向往。诗中所述的淮川锁支祁和旌阳翁,代表了为人民谋福祉、奉献精神的典范人物,而铁柱则象征了人民的团结和力量。诗人通过这些形象的对比,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的渴望,呼吁人们团结一致,共同创造一个安宁、繁荣的社会。

这首诗词的赏析在于其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饱满。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对比手法,将社会现实与理想相结合,以铁柱的形象传递了希望和力量的象征。诗中的细节描写生动且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整首诗篇气势磅礴,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和人民幸福的殷切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时期人们对和平稳定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词通过对形象的生动描写,以及含蓄的意象和比喻,传达了深刻的诗意。它呼唤人们团结一心,共同为社会的安宁与繁荣而奋斗。同时,诗人对于个体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给予了高度赞扬,强调了个体的力量与社会的共同进步息息相关。这首诗词既展现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期盼,也具有普遍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追求,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现实和美好未来的思考。

  • 《酬县教徐志友》

    二十五宗诗有派,九成宫帖字名家。何须奠去无人识,政自吟来与舅夸。

  • 《旅怀》

    雪貌潜凋雪发生,故园魂断弟兼兄。十年除夜在孤馆,万里一身求大名。空有新诗高华岳,已无丹恳出秦城。侯门莫问曾游处,槐柳影中肝胆倾。

  • 《和周仲觉三首》

    书嬾聊遮眼,诗穷只掉头。寒醒非不睡,薄醉柰何愁。火细霜还重,风停叶自投。半生灾疾里,谁遣未休休。

  • 《寄昭应王丞》

    武皇金辂辗香尘,每岁朝元及此辰。光动泉心初浴日,气蒸山腹总成春。讴歌已入云韶曲,词赋方归侍从臣。瑞霭朝朝犹望幸,天教赤县有诗人。

  • 《今别离》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

  • 《送梁判官归女几旧庐》

    女几知君忆,春云相逐归。草堂开药裹,苔壁取荷衣。老竹移时小,新花旧处飞。可怜真傲吏,尘事到山稀。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