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八筠州圣祖殿诗》

深山之间,野水之滨。
礼乐声明,孰见孰闻。
祖庙之严,君臣则存。
失而不图,民以罔观。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诗词:《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八筠州圣祖殿诗》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深山之间,野水之滨。
礼乐声明,孰见孰闻。
祖庙之严,君臣则存。
失而不图,民以罔观。

中文译文:
在深山之间,野水之滨。
礼乐的声名是谁见过,谁听闻?
祖庙的庄严,君臣关系才能保持。
如果失去了这一切却不加思考,民众将无所观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辙在奉使契丹期间所写,表达了他对于礼乐和祖庙的重要性的思考和警示。诗中描绘了深山和野水的景象,这可以被视为宋代时期与契丹边境接触的场景。

首句“深山之间,野水之滨”揭示了苏辙身处边境的环境。接下来的两句“礼乐声明,孰见孰闻”表达了他对于礼乐文化的重要性的思考。在这个边境之地,人们可能缺乏对于礼乐的了解和传承,从而导致文化的衰败。

接着,苏辙提到了祖庙的庄严,强调了君臣关系的重要性。只有当君臣之间的关系得以维护和遵守时,社会秩序才能得以维持。然而,如果失去了对于这些价值的追求和坚守,就会导致民众的迷失和道德观念的混乱。

整首诗通过对于边境地区的描绘和对于礼乐和祖庙的思考,呈现了苏辙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秩序的担忧。诗中既有对于现实的观察,也有对于理想的追求,反映了苏辙对于社会状况的关注和呼吁。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苏辙的才华和对于诗歌形式的驾驭能力。

  • 《永叔内翰遗李太博家新生鸭脚》

    北人见鸭脚,南人见胡桃。识内不识外,疑若橡栗韬。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吾乡宣城郡,每以此为劳。种树三十年,结子防山猱。剥核手无肤,持置宫省曹。今喜生都下,荐酒压葡萄。初闻帝苑夸,又复主第褎。累累谁采掇,玉碗上金鳌。金鳌文章宗,分赠我已叨。岂无异乡感,感此

  • 《句》

    国被儒冠误,如今尚忍言。

  • 《红梅 十一》

    山林养得寸心丹,岂是清香不而寒?今日春风好颜色,任他自作杏花看。

  • 《捣练子》

    捣练子,赋梅枝。暖借东风次第吹。自是百花留不住,让教先发放春归。

  • 《上明达皇后册宝五首》

    恭敛宜家,柔顺承天。德昭彤管,尤在进贤。寮册社翟,追荣寿原。四时裸享,何千万年。

  • 《二月八日北城闲步》

    上膏初动麦苗青,饱食城头信意行。便起高亭临北渚,欲乘长日勤春耕。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