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出山》

燕疆不过古北阙,连山渐少多平田。
奚人自作草屋住,契丹骈车依水泉。
橐驼羊马散川谷,草枯水尽时一迁。
汉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渐变存语言。
力耕分获世为客,赋役稀少聊偷安。
汉奚单弱契丹横,目视汉使心凄然。
石瑭窃位不传子,遗患燕蓟逾百年。
仰头呼天问何罪。
自恨远祖従禄山。
〈此皆燕人语也。

作者介绍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出山》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燕疆不过古北阙,
连山渐少多平田。
奚人自作草屋住,
契丹骈车依水泉。
橐驼羊马散川谷,
草枯水尽时一迁。
汉人何年被流徙,
衣服渐变存语言。
力耕分获世为客,
赋役稀少聊偷安。
汉奚单弱契丹横,
目视汉使心凄然。
石瑭窃位不传子,
遗患燕蓟逾百年。
仰头呼天问何罪。
自恨远祖従禄山。
〈此皆燕人语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讲述了苏辙作为使者奉命前往契丹的旅途和他对燕地(今天的北京一带)的感慨。诗中描绘了燕地的景色和人民的生活,以及汉人与契丹人之间的对比和矛盾。

诗的开头,苏辙描述了燕地的古北阙和连绵的山脉逐渐变少,变成了广袤的平田,展现了燕地的地理变化。接着,他提到奚人自己搭建茅草屋居住,而契丹人则有华丽的骈车停靠在水泉边,突显了两种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对比。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辙描述了草枯水尽时,橐驼、羊马四散,燕地的汉人被迫流离失所,他们的衣着逐渐改变,语言也逐渐有所不同。他们作为客居他乡的力耕者,赋役稀少,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而契丹人则强势傲慢,对待汉人的使者目光凄然,这种对比凸显了汉奚两族的强弱悬殊和矛盾。

最后两句是苏辙对于燕地历史遗留问题的抱怨和自责。石瑭窃位后,传位不传子,导致燕蓟地区的问题长期存在,已经超过了百年。苏辙仰头向天呼喊,询问自己的祖先犯了什么罪孽,他自责远祖从禄山而来,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整首诗以描述燕地的变迁和汉奚两族的对比为主线,抒发了苏辙对于燕地历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自己祖先的责怪和无奈之情。这首诗词通过对于燕地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苏辙对于民族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阳关词三首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投宿山家》

    清流抱孤村,秋意澹林木。水急衡板桥,山空响飞瀑。残叶水边黄,危峰天际矗。日暮何处归,人烟在修竹。

  • 《芗林五十咏》

    谁言玉井春,不作双井味。会有眠云客,领略两相似。

  • 《采实心竹杖寄赠李萼侍御》

    竹杖裁碧鲜,步林赏高直。实心去内矫,全节无外饰。行药聊自持,扶危资尔力。初生在榛莽,孤秀岂封殖。干雪不死枝,赠君期君识。

  • 《和梅挚北池十咏》

    池上有时钓,间忘侍從身。波平方浸月,更退閴无人。藻映鲂鱼尾,风摇独茧纶。一亭容膝地,雅饰免荒榛。

  • 《赋湖中渔翁》

    篮里无鱼欠酒钱,酒家门外系渔船。几回欲脱蓑衣当,又恐明朝是雨天。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