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奉和御製读三国志诗》

许昌功未逞,江表地初平。
汉帝居非远,吴侯志欲迎。
壮图虽未遂,嘉虑实惟精。
终阙尊崇礼,何关慎器名。

作者介绍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初以父荫爲润州丹阳县主簿,后举贤良方正,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迁右正言。仁宗初迁知制诰,爲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襄州。歷知黄、邓、寿、安、洪、颍、青等州及永兴军。庆历七年(一○四七)爲宰相,旋改枢密吏,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年六十七。謚文庄(《东都事略》卷五四)。《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夏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庄集》爲底本,参校清张杰过录、孔继涵跋本(简称孔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干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史记》、《三国志》、《天臺续集》等书。另从《天台续集》、《宋诗略》等书辑得集外诗六首,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奉和御製读三国志诗》是宋代诗人夏竦所作,诗意表达了对三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考和赞美之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历史画卷,首先描述了许昌的功业未能实现,江表的地势初步平定,表现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起伏。然后提及汉帝居住的地方并不遥远,吴侯的志向渴望相迎,展现了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尽管壮图未能完全实现,但他们的聪慧和智谋却令人称赞。诗的结尾谈及朝廷的礼仪和器物的重要,寓意着对崇高礼仪和贤者的尊敬,而不仅仅追求虚名的器物。

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志向。诗中没有直接描写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抒发了作者对于追求真正价值的思考。

这首诗的赏析在于其简明扼要的表达方式和意境的烘托。通过几个关键词和形象的呈现,诗人勾勒出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背景,同时传达了对英雄壮志和智慧的赞美。诗中的崇高礼仪和对器物名望的淡化,呼应了历史和现实中价值观的转变,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在的品德和追求,而非只追求表面的虚名。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味的语言,以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敬仰,并在细节中反思了价值观的转变。它引人深思,同时也展现了夏竦作为一位宋代诗人的才华和思想深度。

  • 《即事》

    小阁凭栏望远空,天河横贯斗牛中。他年鼓角榆关路,马上遥看与此同。

  • 《野犬行》

    野有犬,林有鸟。犬饿得食声咿鸣,鸟驱不去尾毕逋。田舍无烟人迹疏,我欲言之涕泪俱。村南村北衢路隅,妻唤不省哭者夫,父气欲绝孤儿扶。夜半夫死儿亦殂,尸横路隅一缕无。鸟啄眼,犬衔须,身上那有全肌肤。叫呼伍伯烦里闾,浅上元不盖头颅。过者且勿叹,闻者且莫吁。生必有死

  • 《夏与熊王二秀才同宿僧院》

    共将缨上尘,来问雪山人。世网从知累,禅心自证真。境空宜入梦,藤古不留春。一听林公法,灵嘉愿寄身。

  • 《除夜寄罗评事同年》

    除夜在天涯,共君同忆归。梦中倾寿酒,堂下着斑衣。腊雪通宵舞,梅花到处飞。更堪洞庭宿,愁思倍依依。

  • 《紫溪庄舍读癸丑壁间旧题转眼忽十八年同游十》

    屈指友于,祗今存几。自仲之去,失此奇伟。言不腾情,心旌愤悱。哀哉苍天,雨泪如洗。

  • 《寄韩卷院南涧常伯之子》

    每思南涧一凄然,不见风骚二十年。子厚犹能记先友,审言且喜有家传。蜩螗声乱无遗响,山水人亡有绝弦。海内可能无法眼,直须参取祖师禅。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