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正王,能正慎恭和以安上下,故为《至正》之诗
一章四韵八句)
为君之道,何以为明?功不滥赏,罪不滥刑;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王至是然,可为明焉。
元结,字次山,河南人。少不羁,十七乃折节向学,擢上第,復举制科。国子司业苏源明荐之,结上时议三篇,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以讨贼功,迁监察御史里行。代宗立,授着作郎。久之,拜道州刺史。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流亡归者万余。进容管经略使,罢还京师。卒年五十,赠礼部侍郎。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元结,字次山,河南人。少不羁,十七乃折节向学,擢上第,復举制科,国子司业苏源明荐之,结上时议三篇,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以讨贼功,迁监察御史里行。代宗立,授着作郎,久之,拜道州刺史,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流亡归者万余。进容管经略使,罢还京师。卒年五十,赠礼部侍郎。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中文译文:《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
为君之道,何以为明?
功不滥赏,罪不滥刑;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
王至是然,可为明焉。
诗意:这首诗词是元结用他的治国理政思想所写的一首诗,主题是为君之道。他认为一个君王要怎样才能明智地治理国家?答案是要公正地赏罚,倾听忠言而不接受谄媚之言。只有君王能够做到这些,才能算是明智的。
赏析: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治理国家的理念。他认为,一个明智的君王应该以公正的态度来奖励功臣,惩罚罪人;只听取真诚的忠言,而不接受虚伪的谄媚之辞。只有这样,君王才能被认为是明智的。
作者的思想深邃而实用,他认为一个好的君王应该以公正为准则来治理国家,不滥用赏罚权力,听取真实的建议,不受迎合之辞所蒙蔽。通过这样的治理方式,才能达到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福祉。这些思想在唐代官僚体制中尤为重要,展示了作者对于理想国家的向往和思考。
去岁诸司赏物华,荼蘼一会属侬家。今年不识荼蘼面,却买茅柴对野花。
林梅初弄熟,密雨闭重关。润裛衣巾上,凉生竹树间。水声通远涧,云色暝前山。野鸟寂无语,公庭尽昼闲。
松门高不似侯门,藓径鞋踪触处分。远事即为无害鸟,多闲便是有情云。那忧宠辱来惊我,且寄风骚去敌君。知伴李膺琴酒外,绛纱闲卷共论文。
望极模糊古树林,弯弯溪港似难寻。荻芦花重霜初下,桑拓阴移月未沉。恨别情怀虽恋酒,送衣时节怕闻砧。夜行船上山歌意,说尽还家一片心。
景物横前只费才,何妨折简唤邹枚。连朝积雨前宵雪,总为催诗陆续来。
雪与新春作伴回,捣霜为片雹为埃。只愁雪虚梅无柰,不道梅花领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