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主忧勤致治平,仁风惠泽被群生。
自然四海归文德,何用灵符号辟兵。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端午帖子·皇帝合六首》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端午节为背景,表达了皇帝对国家治理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圣主忧勤致治平,
仁风惠泽被群生。
自然四海归文德,
何用灵符号辟兵。
诗词的诗意是,皇帝对国家的治理非常勤勉,他忧虑着国家的平安和稳定。皇帝以仁慈的风范和慷慨的恩泽感动了众生。他相信,只要以文德治国,自然而然地四方的人民都会归顺。因此,他认为并不需要依赖神灵的符号来驱逐敌人。
这首诗词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忧勤致治平:皇帝对国家治理的忧虑和勤勉体现了他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国家的平安和稳定。
2. 仁风惠泽:皇帝以仁慈的风范和慷慨的恩泽感动了众生。他的仁德使得人民对他充满敬意和感激之情。
3. 自然四海归文德:皇帝相信,只要以文德治国,不需要依赖武力和神灵的符号,四方的人民自然会归顺。这体现了皇帝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以及他对人民的信任。
4. 灵符号辟兵:皇帝认为,依赖神灵的符号来驱逐敌人并不是必要的。他相信通过自己的仁德和治理能力,可以实现国家的安全和和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展现了欧阳修对皇帝的赞美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他通过描绘皇帝的忧虑、仁德和对文德治国的信心,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期望。
昨日海棠开,今朝燕子来。偶行沙际去,却傍柳阴回。酒是治愁药,书为引睡媒。吾生不乏此,外物信悠哉!
山云一坞住山翁,菘韭成畦带雪忪。飞食肉奚关我事,乳蒸豚亦为谁供。衡茅高枕人间世,蓑笠归锄雨外峰。曾读坡山菜羹赋,断无尘土到奇胸。
去年暑雨钩盘,夜阑睡起同征辔。今年芳草,齐河古岸,扁舟同舣。萍梗孤踪,梦魂浮世。别离常是。念当时绿鬓,狂歌痛饮,今憔悴、东风里。此去济南为说。道愁肠、不醒犹醉。多情北渚,两行烟柳,一湖春水。还唱新声,后人重到,应悲桃李。待归时,揽取庭前皓月,也应堪寄。
河面参差结冻澌,清风不展画船旗。偶驱羸马知何适,独过长桥问所思。可喜身闲亲浊酒,未忘心竞是枯棋。凭君莫唱阳关曲,自觉年来不能悲。
相风竿影晓来斜,渭水东流去不赊。枕上未醒秦地酒,舟前已见陕人家。春桥杨柳应齐叶,古县棠梨也作花。好是吾贤佳赏地,行逢三月会连沙。
人与鸦俱晓,天凭雁送秋。极知生意尽,强为汝曹留。药饵倾残橐,风霜迫故裘。倚屏搔短发,且复寄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