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驾及于濆,死爱作愁语。
未必真许愁,说得乃尔苦。
一字入人目,蜇出两睫雨。
莫教雨入心,一滴一痛楚。
坐令无事人,吞刃割肺腑。
我不识二子,偶览二子句。
儿曹劝莫读,读著恐愁去。
我云宁有是,试读亦未遽。
一篇读未竟,永慨声已屡。
忽觉二子愁,并来遮不住。
何物与解围,伯雅烦尽护。
杨万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调赣州司户参军。歷永州零陵丞、知隆兴府奉新县。孝宗干道六年(一一七○),召爲国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国子博士告词》注),迁太常博士、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同上书《广东提举告词》注),寻除本路提点刑狱。召爲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应诏上书,擢东宫侍读。十四年,迁祕书少监(同上书《祕书少监告词》注)。十五年,因上疏驳洪迈太庙高宗室配飨议,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爲祕书监。绍熙元年(一一九○),兼实录院检讨官,会孝宗日历成,宰臣令他人爲序,遂以失职丐去,出爲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因论江南行铁钱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赣州,未赴。宁宗即位,屡召屡辞。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致仕(同上书《通议大夫宝文阁待制致仕告词》注)。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謚文节(《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有《诚斋集》、《易传》等传世。事见其子长孺撰墓志(清干隆刊《杨文节公文集》卷末附)。《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杨万里诗四十二卷辞操一卷,以宋端平间刊本(原书藏日本东京宫内厅书陵部)爲底本。校以宋淳熙、绍熙间递刻之《诚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荆溪集十卷西归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续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简称宋递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原该共六十三卷,今残存六十卷)、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诚斋集》(简称四库本)。参校明末毛氏汲古阁钞本《诚斋集》(简称汲古阁本,今藏上海图书馆)、清干隆六十年吉水杨氏带经轩刊《杨文节公诗集》(简称杨本)。另从诸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四十四卷。
《读唐人于濆、刘驾诗》是宋代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刘驾和于濆,痴迷于写愁言。也许并非真的有愁,只是说得像是苦恼。一字进入人们的眼中,像雨滴刺痛了双眼。不要让雨水进入心中,一滴一滴都带来痛苦。坐在那里,让无事的人,像吞割自己的肺腑一样。我不认识这两位诗人,偶然读到了他们的诗句。儿曹劝我不要读,怕读了会陷入忧愁。我说怎么可能,试着读了也不会突然变得忧愁。读了一篇还没读完,就已经多次感叹了。突然感觉到这两位诗人的忧愁,纷纷涌上心头,无法遮掩。有什么能解开这困扰呢?伯雅(指杨万里自己)烦恼地尽力保护自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杨万里对于读唐代诗人刘驾和于濆的诗作的感受和思考。诗人首先提到刘驾和于濆的诗作都充满了愁苦之情,但他对于他们是否真的有愁苦表示怀疑。他认为他们的诗句虽然入人心,但也像雨滴刺痛了眼睛,给人带来痛苦。诗人警告自己不要让这些忧愁的情绪渗入自己的内心,因为每一滴都会带来痛苦。然而,诗人自己也被这些诗句所触动,感受到了刘驾和于濆的忧愁情绪,无法遮掩。最后,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解开这种困扰,他自称为伯雅,并表示自己正在努力保护自己。
这首诗词展示了杨万里对于诗歌的思考和对于情感表达的探索。他对于刘驾和于濆的诗作持有怀疑态度,认为其中的忧愁情绪并非真实,而是一种艺术表达。然而,诗人自己却被这种情感所触动,无法摆脱。这种矛盾和思考使得这首诗词充满了哲理和情感的张力,给人以深思。
青袍朝士走红尘,公独纫兰结佩绅。不事王侯嫌炙手,岂除御史更呈身。寒花秋后看名节,乔木霜中见本真。吾道天宽连地大,羊沟那得系麒麟。
暑天长似秋天冷,带郭林亭画不如。蝉噪槛前遮日竹,鹭窥池面弄萍鱼。抛山野客横琴醉,种药家僮踏雪锄。众惜君才堪上第,莫因居此与名疏。
闻公有泊渚,不远在异林。想胜辋川画,时作梁父吟。绛帐岂陈迹,草堂向遗音。朝市有真隐,入山无求深。
杨卿人材金百链,岐公座上初识面。十年万事不须说,犹喜归来且强健。题诗想见初削瓜,寄到茆堂已归燕。辞严意密敢轻读,呼儿炷灯重把卷。即今相望几千里,何日蝉联语忘倦。就令有使即寄书,岂如无事长相见。
太和到处萌,物各从所受。老农嘉谷心,自觉秭稗丑。道旁有荆棘,斤斧不得宥。移根著山阿,吾亦付薪槱。
杀身明逆顺,濡足救危亡。未必荀文若,甘为操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