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四海角群雄,三尺胡然起沛丰。
首录酂侯忘纪信,不诛项伯戮丁公。
亲而寡助宁非叛,国尔忘身始是忠。
尝罚於斯庸未当,终然击柱或争功。
于石(一二四七~?)(生平据本集卷一《邻叟招饮》“三十将远游,海波忽扬尘”推定),字介翁,号紫巖,晚号两谿,兰溪(今属浙江)人。宋亡,隠居不仕,一意于诗,生前刊有集七卷,卒后散失,由门人吴师道就藏本及所藏续抄者选爲《紫巖诗选》三卷。事见《吴礼部集》卷一七《于介翁诗选后题》,明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宋季忠义录》卷一三有传。 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朱彝尊钞本(简称朱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于国华留耕堂刻傅增湘校本(简称傅校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读史七首》是宋代于石所作的七首诗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秦亡四海角群雄,
三尺胡然起沛丰。
首录酂侯忘纪信,
不诛项伯戮丁公。
亲而寡助宁非叛,
国尔忘身始是忠。
尝罚於斯庸未当,
终然击柱或争功。
诗意解析:
这首诗以读史为主题,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君主忘恩负义、将士忠诚奉献的反思和批判。诗中提到的秦亡指的是秦朝的灭亡,四海角群雄指的是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三尺胡指的是指身高三尺的赵高,他曾起兵反秦,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起沛丰描绘了叛乱之后的局势,各地群雄纷起,形成了多方势力的格局。
诗中还提到了酂侯、项伯和丁公等历史人物,他们曾经忘记了忠诚和信义,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其中酂侯忘纪信指的是秦末诸侯陆绩,他开始支持项羽,但最后出卖了项羽,背弃了自己的约定。不诛项伯戮丁公则指的是刘邦在刘邦攻下项羽后,没有杀掉项羽,而是将其囚禁并且残忍对待。这些人物的背叛和身份的丧失,呈现了历史的残酷和无情。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诸侯或者将领们在受到惩罚之后,会或者与君主争功,或者发起叛乱。这句话表达了对于身份地位失落者对权力渴望和争夺的揭示。
赏析:
《读史七首》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和揭示,展现了历史人物的背叛和忘恩负义,以及他们对权力的渴望和争斗。这首诗以简练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通过揭示历史人物的背叛和忠诚,诗歌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忠诚和背叛的矛盾。全诗行文简练,意境深远,文字流转自如,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无奈。同时,该诗也提醒读者要珍惜忠诚和信义,不忘初心,不追求权力和功名,以免陷入背叛和苦难之中。
戚里封侯旧,家园缔宇初。据梧人化蝶,坐石客焚鱼。砌草交垂带,窗筠就刻书。欲知真趣盛,长者数回车。
志古流难合,谈高道自明。风波直恩分,鍼石尽交情。让节蒙知厚,华班绝绮荣。贱生怀感遇,当路假晶荧。累次青油幕,中间白玉京。吏文容议缓,邦事卹言轻。自此嗟流梗,何期苦见兵。塞垣心易动,漳浦信弥惊。玉蕊悲无验,金台望忽倾。岁阑云惨淡,天迥泪纵横。世有真忠亮,今亡
二条开胜迹,大隐叶冲规。亭阁分危岫,楼台绕曲池。长薄秋烟起,飞梁古蔓垂。水鸟翻荷叶,山虫咬桂枝。游人惜将晚,公子爱忘疲。愿得回三舍,琴尊长若斯。
一春霁色养花天,近夏鞭霆雨沛然。说与农人勤贮水,行看绿雾涨平田。
没巴没鼻落一叶,发颠发狂何处风。九十日暑扫地去,满怀汗珠寻已空。却烦察判潘孺子,说与上舍陈元龙。来宵无雨必好月,一樽还要与君同。
扰扰送征行,匆匆赴北城。隔关愁暝早,入直爱官清。夏屋连云冷,冬宵彻晓明。不眠身百转,无计决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