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生西浦未全平,顷刻潮回岸有声。
落日人从官渡去,西风谁识此时情。
不如吴越中流尽,赢得江山老眼明。
试问古今沙上路,几回相送复相迎。
释宝昙(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许,嘉定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幼习章句业,已而弃家从一时经论老师游。后出蜀,从大慧于径山、育王,又从东林卍庵、蒋山应庵,遂出世,住四明仗锡山。归蜀葬亲,住无爲寺。復至四明,爲史浩深敬,筑橘洲使居,因自号橘洲老人。宁宗庆元三年示寂,年六十九(本集卷一○《龛铭》)。昙爲诗慕苏轼、黄庭坚,有《橘洲文集》十卷。《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宝昙诗,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十一年戊寅织田重兵卫仿宋刻本(藏日本内阁文库)爲底本。集外诗附于卷末。
渡钱塘二首
潮生西浦未全平,顷刻潮回岸有声。
落日人从官渡去,西风谁识此时情。
不如吴越中流尽,赢得江山老眼明。
试问古今沙上路,几回相送复相迎。
译文:
第一首:
潮水在西浦涌起,海浪顷刻间回到岸边,发出声响。
夕阳下,人们从官渡渡口离去,西风吹拂,有谁能理解此时的情感。
与吴越的壮丽景色相比,这里的江山已经逐渐衰老,但依然保持着清明的眼光。
请问古往今来,这条沙滩上的路,多少次相送和相迎。
第二首:
潮水在西浦涌起,海浪顷刻间回到岸边,发出声响。
夕阳下,人们从官渡渡口离去,西风吹拂,有谁能理解此时的情感。
与吴越的壮丽景色相比,这里的江山已经逐渐衰老,但依然保持着清明的眼光。
请问古往今来,这条沙滩上的路,多少次相送和相迎。
诗意和赏析:
这两首诗词描述了渡钱塘的景色和离别的情感。渡钱塘是指通过钱塘江的渡口,作者通过描绘潮水的起伏和回归,表现了大自然的变幻和生生不息的力量。诗中的潮声和西风,凸显了离别时的凄凉和无奈,人们在夕阳下离去,留下了无法被他人理解的情感。与吴越地区的美景相比,渡钱塘的江山已经变老,但仍然保持着一种独特的智慧和明亮。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思考,问古问今,多少次在这条沙滩上相送和相迎,寄托了对于生活变迁和人情冷暖的思考。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潮水、夕阳和西风,展示了作者对于离别和时光流转的感慨。同时,通过吴越和渡钱塘的对比,表现了江山的兴衰和人事的变迁。最后的问句则呼应了人们在历史长河中的离别和相逢,透露出对于人情世故的深思。整首诗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思考与感慨。
扪萝入石径,野衲栖其间。杖锡知何处,留云守禅关。当户走饥鼠,隔林巢白鹇。候久移晚照,困来漱寒湾。翛然非人世,欲去且复还。木杪猿一声,六窗契山山。
羽籥低昂文缀已,干戚蹈厉武行初。望岁祈农神所听,延祥介福岂云虚。
结交三十载,同游一万里。情为契阔生,心由别离死。拜恩前后人,从宦差池起。今尔归汉东,明珠报知己。
昔禹别九州,导洛自熊耳。熊耳自有两,未審孰为是。东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书传称上洛,斯言得之矣。
万物都寂寂,堪闻弹正声。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湘水泻秋碧,古风吹太清。往年庐岳奏,今夕更分明。
三茎瘦竹两株松,瑟瑟翛翛韵且同。抱节乍离新涧雪,盘根远别旧林风。岁寒相倚无尘地,荫影分明有月中。更待阳和信催促,碧梢青杪看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