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窗睡起懒衣裳,独立楼头数过航。
苔藓瓦连苍晕古,梧桐桅覆绿阴凉。
北来话旧玉堂雨,西望怀人白笔霜。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独立》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诗人描绘了自己午后从窗前醒来时的懒散情景,他独自站在楼上,默数过往的船只。屋顶上的青苔和瓦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古老的色调,而梧桐树的枝干和船帆交叠在一起,给人带来了一片绿色的阴凉。诗人向北望去,想起了过去与友人在玉堂中的往事,这时窗外下起了雨;他向西望去,想念着远方的亲人,此时白霜已笼罩大地。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午后醒来的状态和他的情感表达,传达了一种淡泊和思乡之情。诗人以自然景物和过往的回忆为媒介,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外在环境相结合,展现了对过去时光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青苔、瓦片、梧桐等景物形象生动,给人一种宁静、凉爽的感觉,与诗人内心的淡泊情怀相呼应。
这首诗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创造出一种恬静宁和的氛围。诗人利用自然景物和季节变化,将自身的情感与环境融为一体,以此表达对过去的留恋和思念之情。读者通过阅读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深情和对故乡、亲人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能在细腻的描写中体会到岁月的流转和生活的变迁。
总的来说,方回的《独立》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午后醒来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表达了对过去时光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活中瞬息即逝的美好瞬间的珍视。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给人一种宁静、淡泊的感受,让读者在静谧中感受到岁月流转和情感的升华。
看了金书看水流,刚风吹鬓不知秋。碧瞳仙过天河去,戏擘云衣作彩舟。
四十年前百战身,曾驱虎队扫胡尘。风悲鼓角榆关暮,日暖旌旗陇草春。铁马惯牵邀上客,金鱼多解乞佳人。胸中别有安边计,谁睬髭须白似银。
苦海奔波,荆山劳役,欲救宝璧嘉祥。周而复始,瞥地悟真常。两凑玄关运度,升灵曜、飞出扶桑。回光看,璇玑万象,一一现明堂。人还穷此理,尘缘悉屏,世梦都忘。觉身心和畅,无限清凉。万化收归鼎内,红光迸、丹熟馨香。吞服了,还童返老,出自满庭芳。
黄金汉鼎青错落,绿玉秦玺红屈蟠。龙翔凤翥入刀笔,宝晋山林风月寒。
经世无才慕管萧,风尘搔首故乡遥。瘦藤忽梦寻梅去,袅袅寒溪独木桥。
灵祠孤绝压城头,下瞰清濠一曲流。尽日风埃昏几席,有时箫鼓祭春秋。西瞻太昊祠千树,北望封君土一丘。旅客登临一长望,春心容易起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