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溪清丝清如冰,上有千岁交枝藤。
藤生谷底饱风雪,岁晚忽作龙蛇升。
嗟我虽为老侍従,骨寒只爱布与缯。
床头锦衾未还客,坐觉芒刺在背膺。
岂如髯卿晚乃贵,福禄正似川方增。
醉中倒著紫绮裘,下有半臂出缥绫。
封题不敢妄裁剪,刀尺自有佳人能。
遥知千骑出清晓,积雪未放游尘兴。
白须红带柳丝下,老弱空巷人相登。
但放奇纹出领袖,吾髯虽老无人憎。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东川清丝寄鲁冀州戏赠》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鹅溪清丝清如冰,
上有千岁交枝藤。
藤生谷底饱风雪,
岁晚忽作龙蛇升。
嗟我虽为老侍従,
骨寒只爱布与缯。
床头锦衾未还客,
坐觉芒刺在背膺。
岂如髯卿晚乃贵,
福禄正似川方增。
醉中倒著紫绮裘,
下有半臂出缥绫。
封题不敢妄裁剪,
刀尺自有佳人能。
遥知千骑出清晓,
积雪未放游尘兴。
白须红带柳丝下,
老弱空巷人相登。
但放奇纹出领袖,
吾髯虽老无人憎。
诗词的中文译文:
鹅溪的清丝如同冰一般清澈,
其中有千年交织而成的枝藤。
这藤生长在山谷深处,经历风雪的洗礼,
到了岁末,突然变得有如龙蛇般蓬勃生长。
唉,虽然我已是个年老的侍从,
身体寒冷,只爱布和丝绸。
床头的锦衾还没有归还给客人,
坐下时感觉背膺上有刺痛之感。
何如那位有胡须的卿士,晚年却享受荣华,
福禄与大河一样源源不断增加。
他醉酒中倒着紫色的锦缎裘,
下身却穿着半臂露出的红绸绫。
我不敢妄自封题,剪裁,
刀尺自有佳人能够胜任。
远处我知道千骑清晨出发,
积雪尚未融化,游人的兴致尚未到来。
白色的胡须,红色的带子,在柳丝下飘动,
老弱的空巷中的人们相互攀登。
只要释放出独特的纹样成为领袖,
即使我胡须已经花白,也没有人憎恶我。
诗意和赏析:
《东川清丝寄鲁冀州戏赠》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人境况的比较。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展示了苏轼的才华和对人生的触动。
诗的开头以鹅溪清丝来比喻清澈纯净的情感,揭示了作者对纯真之美的向往。接着,通过描绘交织的枝藤和经历风雪的生命历程,表达了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蓬勃。
接下来,苏轼以自身为老侍从的身份,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坚持。他愿意用布与缯代替华丽的锦缎,显示了他对简朴生活的钟爱。然而,他坐下时感觉到背膺上有刺痛之感,可能是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某种压迫或不适。
在下一段,苏轼将自己与一个有胡须的卿士进行对比,暗示了对他人的羡慕和对社会地位的思考。卿士虽然年迈,但享受着荣华富贵,福禄不断增加,与大河一样源源不断。这与苏轼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他对不公平现象的思考和不满情绪。
接着,苏轼以饮酒中倒着紫色锦缎裘、下身穿着露出半臂红绸绫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由自在、奢华生活的向往,这也可以理解为对逃避现实的一种遐想和憧憬。
在最后两句中,苏轼表达了对自己的自信和独特性的追求。他不敢妄自封题,剪裁,意味着他不敢自以为是地评判别人。他相信刀尺(指才华和能力)自有佳人(指有才华的人)能够胜任。他远望千骑清晨出发,积雪未融化,游人的兴致尚未到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最后两句以白须、红带、柳丝和老弱空巷的人相登等形象,表达了即使年老体弱,只要释放出独特的纹样成为领袖,就能够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纳。
整首诗词以苏轼对自己处境的反思和对社会现象的触动为主题,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它揭示了苏轼对清澈纯净、简朴自然的向往,对社会不公和现实困境的不满,以及对自己才华和独特性的自信。同时,它也是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抒发,展示了他作为文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体验。
花枝欹晚。过雨红珠转。欲共东君论缱绻。繁艳休将风卷。归来凝思闲窗。寒花莫□微觞。解慢不成幽梦,燕泥惊落雕梁。
蟠桃一绽岁三千,仙传荒唐未必然。何似此花留巧石,有开无落更长年。
乱峰攒剑护清幽,万壑云烟暮不收。欲就诗坛借旗鼓,为君争取一桥秋。
薰风庭院,报槐阴拥翠,池波凝绿。瑞气葱葱浮燕寝,羽仗霓旌相属。__开祥,长庚入梦,诧列仙图_。林泉高迈,肯应轩冕尘俗。好是妙舞清歌,浮瓜沈李,荐杯中_醁。鹊尾炉生香篆细,又作如何祈祝。度问蓬莱,丹崖胜处,几摘蟠桃熟。东方何在,凛然能继高躅。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赵村红杏每年开,十五年来看几回?七十三人难再到,今春来是别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