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饷老马,可使光监人。
吾闻乐天语,喻马施之身。
我衰正伏枥,垂耳气不振。
移栽附沃壤,蕃茂争新春。
沉水得稚根,重汤养陈薪。
投以东阿清,和以北海醇。
崖蜜助甘冷,山姜发芳辛。
融为寒食饧,咽作瑞露珍。
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
愿饷内热子,一洗胸中尘。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地黄》是一首宋代苏轼的诗词。这首诗以地黄饷老马为主题,通过描写地黄对马匹的滋补作用,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衰老和疲惫状态的感慨,以及对地黄的赞美和祝愿。
诗词中的“地黄饷老马,可使光监人”,表明地黄可以喂养老马,使其精神焕发,这里将地黄与马匹联系在一起,暗示了地黄的滋补功效。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自己衰老的状态:“我衰正伏枥,垂耳气不振”,形容自己精神萎靡、无精打采。然后,诗人描述了地黄在沃壤中蓬勃生长的景象,以及地黄的滋养效果:“移栽附沃壤,蕃茂争新春。沉水得稚根,重汤养陈薪。”这里通过对地黄的生长过程的描绘,进一步彰显了地黄的滋养之力。
诗人接着将地黄与其他滋补品进行了对比,如东阿清、北海醇、崖蜜和山姜,以突出地黄的独特价值和功效。他将地黄与这些滋补品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丰富而独特的味道和香气。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地黄滋养身体的愿望:“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愿饷内热子,一洗胸中尘。”他希望通过食用地黄,能够温暖身体,消除疲劳和灰尘,使身体重新焕发活力。
整首诗以地黄为中心,通过描绘地黄的滋补作用和自身的衰老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地黄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身体健康的追求。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岁日雪亦好,今日差可忧。盈尺望已足,太多民始愁。谷价起如涌,城郭饥者稠。后期无乃迟,春郊多麦麰。
浪高风力大,挂席亦言迟。及到堪忧处,争如未济时。鱼龙侵莫测,雷雨动须疑。此际情无赖,何门寄所思。
偶携琴册傍林泉,坐对梅花记往年。鸿燕何心成巧避,夔蚿无语自相怜。才吟瘦影黄昏月,又见残红细雨天。拟把楚骚重载酒,掀髯抵掌话前缘。
一梦行云还暂阻。尽把深诚,缀作新诗句。幸有青鸾堪密付。良宵从此无虚度。两意相欢朝又暮。争奈郎鞭,暂指长安路。最是动人愁怨处。离情盈抱终无语。
今代斯文只此翁,乾旋坤转独狐忠。千年此地江山里,一日东坡翰墨中。莫起莫泉空老泪,可怜赤壁几春风。潇潇暮雨双双竹,白雪堂前忍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