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作品评述:[创作背景]本诗作于洪武二年(1396年),明代开国未久之际。当时诗人正应征参加《元史》的修撰,怀抱理想,要为国家作一番事业。当他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长江滚滚东去的时候,不禁触景生情,吊古思今,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向往。[内容评析]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锺山似蟠龙乘风西上。江山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今天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接着笔头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诗人说自己本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何来愁思?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如今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最后四句又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联系全诗主旨,这与其说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无宁说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呢?所以这四句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纵横随意。[难词注释]①金陵:今江苏南京市。雨花台:在南京市南聚宝山上。②「秦皇」一句:据说「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秦皇因埋金玉杂宝以压之」。瘗:埋。③王:旺盛。④坐:遂,因而。⑤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上。⑥「武骑」一句:六朝时,当贺若弼、韩擒虎率领数十万雄师渡江的时候,佞臣孔范却对陈后主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陈后主笑以为然,遂不设防,结果做了隋军的俘虏。⑦「黄旗」一句:三国时,吴主孙皓听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便以为天命攸归,于是率母妻儿女及后宫数千人入洛阳,以顺天命,途遇大雪,兵士「寒冻殆死」,扬言「若遇敌,便当倒戈耳」,孙皓只得丧气而返。⑧「铁锁」一句:三国时,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最后为晋军所破,孙皓只好出城投降。⑨事休息:以休养生息为事。 le_cha诗词大全
君言西山顶,自古流白泉。上为千牛乳,下有万石铅。不愧惠山味,但无陆子贤。愿君扬其名,庶托文字传。寒泉比吉士,清浊在其源。不食我心恻,於泉非所患。嗟我本何有,虚名空自缠。不见子柳子,余愚污溪山。
周邦咸喜,式歌且舞。于时语语,厥声载路。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江上经行四十秋,今朝如得驻扁舟。老夫宁复重来日,欲去殷勤更少留。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金屋无人玉殿开,青蒲埋没遍莓苔。旧愁隐隐随烟浪,新恨绵绵入草莱。红叶已随流水去,黄门空忆看华来。东南富贵消磨尽,留得荒村古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