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登城隍庙》

灵祠孤绝压城头,下瞰清濠一曲流。
尽日风埃昏几席,有时箫鼓祭春秋。
西瞻太昊祠千树,北望封君土一丘。
旅客登临一长望,春心容易起骚愁。

作者介绍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作品评述

《登城隍庙》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灵祠孤绝压城头,
下瞰清濠一曲流。
尽日风埃昏几席,
有时箫鼓祭春秋。
西瞻太昊祠千树,
北望封君土一丘。
旅客登临一长望,
春心容易起骚愁。

诗意:
这首诗以城隍庙为背景,表达了登临城隍庙时的情景和感受。诗人站在城墙上,城隍庙孤零零地矗立在城头,俯瞰着清澈的护城河弯曲流淌。整天的风尘使天空昏暗,只有偶尔的箫鼓声在祭祀春秋的时刻响起。西边是太昊祠,庙内有千株树木;北方可以望见封君的墓地,只有一座土丘。来往的旅客登上城墙,远远眺望,春天的心情很容易引发思乡的愁绪。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章法描绘了城隍庙的景象,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城隍庙的孤峰高耸于城头,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它的独特性和与众不同的存在感。护城河的曲线流动与城隍庙形成了动静对比,衬托出庙宇的庄严肃穆。

诗中的"风埃"一词暗示了城市的繁忙与喧嚣,城市的尘嚣映衬着庙宇的宁静和祥和。箫鼓声的时刻则将人们从喧嚣的尘世中唤回,提醒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敬重。

诗人通过描绘西边的太昊祠和北方的封君墓地,展示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太昊祠作为对远古统治者的纪念,与现实中的城隍庙形成了时空的对比。封君的墓地只有一座土丘,与太昊祠的雄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旅客眺望远方时产生的离乡思念之情。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容易引发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和牵挂。这种骚愁的情感在旅途中被唤起,使人感受到离别和远离家园的辛酸。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城隍庙所蕴含的厚重历史和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通过对城隍庙和远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使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