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和有光,其光无间隔。
名实要相称,非青黄赤白。
参彻佛祖顶{左宁右页}禅,不是和等闲相诳哧。
我所参得底只是要湿槃堂里用,且不听杜撰禅师三千八百画。
吾为作证明,他年将轨格。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德光禅人求赞》是宋代释宗杲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有德和有光,其光无间隔。
名实要相称,非青黄赤白。
参彻佛祖顶,禅修并不是与常人相互欺诳。
我所参悟的只是为了在湿槃堂中使用,
并不听从杜撰的禅师三千八百画。
我将作为证明,日后将规范自己的修行。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禅修者对于修行的深刻理解和追求。诗人认为,真正的修行者应该具备道德和光明的品质,而这种光明是无间隔的,没有任何阻隔。他强调修行者的言行要与实际相符,不应该被表面的青黄赤白所迷惑。他呼吁禅修者要完全理解佛祖的教诲,不与常人相互欺诳,而是要真正专心修行。他坚信自己所悟的只是为了实践禅修的方法,并不听从虚构的三千八百种禅师的说法。最后,他表示要以自己的实践为证明,将来将规范自己的修行。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禅修者对于修行的追求和对虚妄的批判。诗人通过对德和光的描述,表达了修行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光明的境界。他强调名实相符的重要性,呼吁禅修者要摒弃虚假和虚妄,专心实践修行。诗人对于禅修者的态度坚定而坚持真实的修行方式,而非被虚构和杜撰的观念所迷惑。最后,他表达了对于将来规范自己修行的决心,展示了一个真正修行者的坚定信念和自我规范的精神。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明确的表达展现了禅修者的追求和态度,体现了宋代禅宗的核心思想。它强调了修行的真实性和实践性,对于追求真正的内心体悟和超越表面的虚妄具有启示意义。通过诗人对于禅修者的自省和规范,诗词传递了追求真实修行和超越虚妄的精神,对于读者有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谁向南湖赋白头,西风团扇有新愁。归巢海燕无多日,出谷暖莺何处游。文杏梁边泥尚湿,绿杨堤畔水长流。有情莫扫园中路,舞影歌尘处处留。
尽意妆成出晓窗,燕脂颊浅绿云长。水仟齿簿三千女,瓦影龟鱼一味凉。鸡舌旧传仟客句,芬陀长带梵天香。使君玩物无留物,为尔临流欲泛觞。
文翁还化蜀,帟幕列鹓鸾。饮水临人易,烧山觅士难。锦机花正合,棕蕈火初干。知己相思否,如何借羽翰。
秋声动群木,暮色起千山。
顷游古新秦,打包过黄河。跛跛登摧车,白发角荷戈。行人十七八,儿女载骆驼。戍鼓已断肠,况乃有边歌。归来见二老,坏衲宿昔磨。举头僧伽塔,便如到补陀。软语作许甘,耄矣所得多。随堂一钵饭,扪腹端无他。度淮太早生,船鼓将鸣兽。且置茶铛事,谁独相诋诃。
莫凭高楼伸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