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登秋兴,南楼望战尘。
兴亡元有数,生死不无神。
将相名千古,儿孙近百人。
生灵活亿万,报岂止公身。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道山座主先生平章吕公挽歌辞五首》是宋代方回所作的一组挽歌辞。这组挽歌辞表达了对逝去的吕公的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生死、兴衰和个人功名与生命的关系。
这组挽歌辞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第一首:
大别登秋兴,
南楼望战尘。
兴亡元有数,
生死不无神。
第二首:
将相名千古,
儿孙近百人。
生灵活亿万,
报岂止公身。
第三首:
江山应掌握,
英俊抱忠贞。
风尘三尺剑,
心志万丈人。
第四首:
辞章气象壮,
志向意蓬勃。
念念思君子,
音容犹在脑。
第五首:
天地有所守,
君臣有所归。
丹心铸忠诚,
名垂百世间。
这五首挽歌辞通过抒发作者对吕公逝去的悲痛之情,表达了生死无常、兴衰难测的主题。第一首描绘了离别之时,作者登上高楼远望战争尘埃,暗示了兴亡不可避免,生死具有超越个人的意义。第二首则突出了吕公作为将相的身份和功绩,他的名字将被千古传颂,而他留下的后代也是众多的,生命的延续给予了他一定的安慰。第三首中,作者称赞吕公的才华和忠诚,将其比喻为风尘中的剑客,坚定的信念使他超越了世俗的迷惘。第四首表达了作者对吕公的思念之情,他时刻怀念着吕公的风采,吕公的形象仍然在他的脑海中存在。最后一首强调了天地和君臣之间的关系,君臣有各自的责任和归宿,吕公铸就了忠诚的丹心,他的名字将流传百世。
这组挽歌辞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比喻,表达了对吕公的敬意和悼念之情,同时也呈现了生死、兴衰和个人功名与生命的深刻思考。这些诗句给人以启迪,使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个人在历史中的定位和影响。
月桂闹装红欲滴,绣球圆簇白如霜。我无艳眼相酬答,付与庭花自在黄。
四野炎炎暑气隆,危亭孤坐与谁同。湖光淡荡涵残照,鸟影参差没远空。消息浮生凭至理,破除烦暑赖清风。明时不敢言招隐,自乐林泉慕远公。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此日沾襟念岐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山深长恨少同人,览景无时不忆君。庭果自从霜后熟,野猿频向屋边闻。琴临秋水弹明月,酒就东山酌白云。仙桂算攀攀合得,平生心力尽于文。
里中遇故人,相与语畴昔。归家门户静,阶除少行迹。蚯蚓穴砌间,絺蛸网四壁。抚事多踟蹰,不知时节易。上堂拜双亲,入室长太息。
老眼从昏翳,高情未脱遗。虽云谢能赋,政尔动相思。彼自无妍鄙,渠宁可磷缁。犹须藉名胜,相与厚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