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报蓬莱高阁成,越山增翠越波明。
云收海上天地静,人在月中金翠横。
游女弄芳珠作佩,仙人度曲玉为笙。
会须长揖浮丘伯,醉听银河秋浪声。
张伯玉,字公达,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早年举进士,又举书判拔萃科。仁宗庆历初以秘书丞知并州太谷县时,范仲淹推荐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范文正集》卷一八《举张伯玉应制科状》)。至和中通判睦州,时年三十,后迁知福州,移越州、睦州。有《蓬莱集》二卷(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八),已佚。 张伯玉诗,据《严陵集》、《会稽掇英总集》等书所录,编爲二卷。
答王越州蓬莱阁
书报蓬莱高阁成,
越山增翠越波明。
云收海上天地静,
人在月中金翠横。
游女弄芳珠作佩,
仙人度曲玉为笙。
会须长揖浮丘伯,
醉听银河秋浪声。
中文译文:
回答王越州的《蓬莱阁》
书写传闻至蓬莱阁,
越山间增添绿色,波光明亮。
云散尽海上,天地恬静,
人置身于皎洁的月光中,金色和翠绿交错。
游女轻弹芳菲,佩戴芬芳的珠子,
仙人漫弹婉约的曲子,用玉做笙。
我们需立于浮丘伯前,鞠躬致意,
陶醉于银河的秋日浪声之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蓬莱阁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仙境般美景的赞美。蓬莱阁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被庄严而神秘地描绘出来。诗中通过描绘山水和自然景观,以及与婉约乐章和仙人相关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对仙境风景和音乐的憧憬和向往。最后两句借用银河秋浪声,寓意着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沉醉。
整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宋诗风格,婉约而清丽,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描写技巧,将美景与人物形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使诗中描绘的景色与音乐、人物等元素相互交融,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
这首诗充满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艺术形象,表达了对理想境界和精神寄托的渴望。通过转化为景物和人物的形象,诗中所呈现出来的世界丰富而神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可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追求美好的意境。
恐山还欲去,着尔慰山灵。挂处频分影,吟时不见形。鹫峰愁外远,巴峡梦中青。月下三声苦,幽人却要听。
白鹤千秋去不归,山川萧瑟閟光辉。孙郎祖墓今无主,不及先生一钓矶。
世路驱驱又白头,争如闲卧绝他求。门前荒陇依依在,碑折松枯尽列侯。
本是潇湘一钓客。自东自西自南北。只把孤舟为屋宅。无宽窄。幕天席地人难测。顷闻四海停戈革。金门懒去投书册。时向滩头歌月白。真高格。浮名浮利谁拘得。
欲行雨如蓰,既出云若涌。山高一身微,风动万国洶。岂唯林木悲,亦为毛发悚。众谓当亟回,吾行便贾勇。
罢草王言星岁久,嵩高山色日相亲。萧条雨夜吟连晓,撩乱花时看尽春。此世逍遥应独得,古来闲散有谁邻。林中长老呼居士,天下书生仰达人。酒挈数瓶杯亦阔,诗成千首语皆新。纶闱并命诚宜贺,不念衰年寄上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