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打鲥鱼》

打鲥鱼,暮不休。
前鱼已去后鱼稀,搔白官人旧黑头。
贩夫何曾得偷买,胥徒两岸争相待。
人马销残日无算,百计但求鲜味在。
民力谁知夜益穷!驿亭灯火接重重。
山头食藿杖藜叟,愁看燕吴一烛龙。

作者介绍

吴嘉纪(1618年-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江苏东台人(清代属于扬州府泰州)。出生盐民,少时多病,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隐居泰州安丰盐场。工于诗,其诗法孟郊﹑贾岛,语言简朴通俗,内容多反映百姓贫苦,以“盐场今乐府”诗闻名于世,得周亮工、王士禛赏识,著有《陋轩诗集》,共收入诗歌1265首。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吴嘉纪诗笺校》本。

吴嘉纪的生平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末清初曾出现一位著名的盐民诗人,他就是号称布衣诗人的吴嘉纪。

  吴嘉纪,安丰场(今东台市安丰镇)人,字宾贤,号野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祖父吴凤仪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心斋的学生。吴嘉纪少时受业于吴凤仪的弟子刘国柱,因天资聪明参加府试,名列前茅,中第一名秀才。他出身清贫,年轻时烧过盐,家无余粮,虽丰年常断炊,但不以为苦。喜读书做诗,好学不倦,曾应府试,但因亲见明王朝覆灭,清兵南下,居民惨遭屠杀,遂绝意仕途,隐居家乡。诗人虽不是灶户,但也穷得衣食不周,朝不谋夕。住所仅草屋一楹,名其为“陋轩”。由于住所四周杂草丛生,蓬蒿遍地,而他却终日把卷苦吟,不与外人往还,故人又称他为“野人”。他也乐以“野人”为号。扬州诗友汪楫(舟次)访问地方文人学士,得知吴野人安贫乐道,长于吟咏,又自立一家,遂将其诗送两淮盐运使周亮工阅览,周又转扬州推官王士祯,王十分推崇,说:“有才如嘉纪天下之人不知也,乡曲之人不知之也,独有一汪楫知之。”周、王二人都为诗卷作序,随后由泰州分司汪兆璋(芾斯)搜集吴诗400首刊刻问世,从此名闻四方。

  由于长期生活在贫民中间,亲身体验了官吏、盐商对灶民的剥削和频仍的水灾、军输对灶民的侵害,对此,他终日把卷苦吟,从而写出了大量反映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诗篇。他的诗以其真实而深刻的内容和高度概括的手法,反映了当时劳苦大众苦不堪言的生活困境和自己的思想感情。汪懋麟评“五七言近体﹐幽峭冷逸﹐……自脱拘束。至所为今乐府诸篇,即事写情,变化汉﹑魏痛郁朴远﹐自为一家之言”。吴周祚在诗序中称其“冰霜高洁、刻露清秀,不得指为何代何体,要自成其为野人之诗”。如他在描写盐民生活的《绝句》诗中写道: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吴嘉纪的夫人王睿,字智长,是个甘守贫困、志趣高洁的女词人。她是明代著名的“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后裔。王睿自幼聪明好学,继承了王艮质朴的唯物论和平民思想,勤于作词。与吴嘉纪结为夫妇后,志趣相投,吴嘉纪将自己诗集题名为《陋轩诗》,王睿也将自己词集题名为《陋轩词》,一诗一词,珠联璧合,均为时人所推崇。1683年秋,王睿逝世,吴嘉纪写了《哭妻王氏》诗12首,悲恸欲绝。诗序云:“(王氏)归余四十五年,尝愿先余死。问之,曰:冀得君挽诗耳。今子死,余哭子有诗。涕泗之时,诗愧不工,然子愿酬矣!子愿获酬,余悲可胜言哉!”由于女词人生前太穷,《陋轩词》未能印行,连原稿也不知下落。翌年,67岁的吴嘉纪也在悲痛和穷愁潦倒中离开了人间,他身后萧条,由挚友汪舟次、程云家为其料理丧事,汪舟次题写墓碑:“东淘布衣吴野人先生之墓”。辛亥革命后,由南通著名实业家张謇资助,树立了石牌坊,设了石桌、石凳等,张謇亲笔为牌坊撰写了对联:蒹葭秋水伊人思,禾黍西风故国愁。

作品评述

《打鲥鱼》是清代吴嘉纪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打鲥鱼,暮不休。
前鱼已去后鱼稀,
搔白官人旧黑头。
贩夫何曾得偷买,
胥徒两岸争相待。
人马销残日无算,
百计但求鲜味在。
民力谁知夜益穷!
驿亭灯火接重重。
山头食藿杖藜叟,
愁看燕吴一烛龙。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打鲥鱼为背景,描绘了清代社会底层人民为了生计艰辛努力的生活状态,同时抒发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思考。

诗的开头写道,“打鲥鱼,暮不休。”打鲥鱼是一种艰辛的劳动,意味着人们为了谋生不得不在日暮时分仍然不停地努力。接着描述了鱼的情况,“前鱼已去后鱼稀”,前面的鱼已经离开,后面的鱼也很少,这暗示着渔民们的收获越来越少。

下一句写道,“搔白官人旧黑头”,搔白官人指的是官府,黑头则表示贩夫走卒。这句表达了即使是贩夫走卒,也难以偷取官府的利益,说明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和底层民众的艰难处境。

接着描绘了两岸的胥徒争相等待,这里的胥徒指的是贩夫走卒或其他从事类似活动的人们,他们在两岸等待着有利可图的机会,这种景象暗示了社会底层人民为了生计而争相竞争的激烈局面。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人马销残,日落西山,这是在形容时间的流逝和人们奔波劳累的情景。然而,尽管艰辛,人们仍然不计一切去追求鲜味,这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最后两句写道,“民力谁知夜益穷!驿亭灯火接重重。山头食藿杖藜叟,愁看燕吴一烛龙。”这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生活艰辛的深切同情和忧虑之情。民众的力量渐渐衰弱,夜晚的驿亭灯火不断接连,说明人们为了生计不得不长时间工作。山头上的老人只能食用野菜,手持拐杖扶老还行,愁眼之中看到的只有燕吴两地的微弱的烛光,这象征着人民的困境和社会的不公。

总的来说,《打鲥鱼》这首诗词以打鲥鱼为背景,通过描绘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诗词中运用了生动的形象描写,通过渔民打鲥鱼的情景和社会底层人民的劳累生活,展示了社会的阶层不平等和底层民众的辛酸境遇。诗中还通过对时间流逝和人们追求美好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在困境中仍然保持希望和坚持的精神。最后两句则以山头上的老人和微弱的烛光作为象征,呈现了作者对底层民众困境的忧虑和同情之情。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思考,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感染力。

  • 《示程生二首》

    柴桑风度极清真,地位当齐古逸民。不为儿曹营饱暖,聊将诗句写经纶。喜君自得超遥趣,与世相忘寂寞滨。正欲细论嗟遽别,空惭祖谢响然臻。

  • 《梦方孚若二首》

    仙鬼微茫果是非,不如辽鹤有归期。铸成范蠡何嗟及,绣作平原未必知。歌扇舞裙风雨散,野田荒草古今悲。可怜一觉寒窗梦,犹记联鞍出塞时。

  • 《五月二十夜梦尹师鲁》

    昨夕梦师鲁,相对如平生。及觉语未终,恨恨伤我情。去年闻子丧,旅寄谁能迎。家贫儿女幼,迢递洛阳城。何当置之归,西望泪缘缨。

  • 《呈赣守陈千峰先生》

    此行滩最险,犹幸拜先生。身与天俱远,心惟月共明。家书何日到,世路几时平。岁晚嗟寥落,春风独满城。

  • 《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美人曾在禁中)》

    出帘仍有钿筝随,见罢翻令恨识迟。微收皓腕缠红袖,深遏朱弦低翠眉。忽然高张应繁节,玉指回旋若飞雪。凤箫韶管寂不喧,绣幕纱窗俨秋月。有时轻弄和郎歌,慢处声迟情更多。已愁红脸能佯醉,又恐朱门难再过,昭阳伴里最聪明,出到人间才长成。遥知禁曲难翻处,犹是君王说小名。

  • 《偈倾一百三十三首》

    直下是,直下是。钝鸟不离窠,良驹千万里。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