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僧房暖,林花互照明。
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
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
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
周敦颐(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歷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爲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謚元公,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着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爲底本,校以清干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大林寺》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三月僧房暖,
林花互照明。
路盘层顶上,
人在半空行。
水色云含白,
禽声谷应清。
天风拂襟袂,
缥缈觉身轻。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里,周敦颐身处大林寺中的景象。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机盎然,以及自然界的美妙景色和宁静。诗中的景物和意象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来,传达出一种宁静、舒适和超凡的感觉。
赏析:
诗的开篇,“三月僧房暖”,给人以温馨宜人的感觉,春日阳光照耀下的僧房温暖宜人。接着,“林花互照明”,描绘了林中的花朵相互辉映的美景,表达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美丽。下文描述了一条弯曲的小路盘旋而上,“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给人一种登高远望的感觉,仿佛人在半空中行走,与天空和大地相连。这种超凡的感受与佛教思想中追求心灵超脱的境界相呼应。
接下来,“水色云含白”,描述了天空中的云彩像水一样纯净,白云融入蓝天,给人以宁静和悠远之感。同时,“禽声谷应清”,传达出山谷中鸟儿的鸣叫声清脆悦耳,与大自然和谐共鸣。最后两句,“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描绘了天风轻拂衣袂的感受,以及一种身心轻松的感觉,似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身体和灵魂都得到了解放。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美好的春日景象,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和心灵的超越,寄托了作者对宁静、超然和自由境界的追求。这首诗词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敦颐以独特的诗意表达方式传达了他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寒梢虽数叶,高节傲霜风。宁肯随团扇,秋来怨箧中。
在昔汉唐,亡由阉宦。出或用之,鲜不始患。岂期黄公,独禀高见。白发虔心,有闻必谏。竭力东城,以身死难。揭名不磨,万世炳焕。
幽栖元不厌山深,把臂何人共入林。树下凉风中散客,窗间白日上皇心。青苔果落空庭得,流水花香别涧寻。但恐鹤书知处所,不容高卧只如今。
柳岸烟昏醉里归,不知深处有芳菲。重来已见花飘尽,唯有黄莺啭树飞。
老催人才弥沧浪,十幅轻帆便可张。尚有选材王事在,夜深来此校文章。
昔年百丈曾轻卷,今日重归故国求。顿使云堂三伏里,哭天忽尔变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