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答洪文父问仁二首》

千差万别总成非,谁解回光到隐微。
大路迢迢平似砥,欲归谁不遣君归。

作者介绍

钱时(一一七五~一二四四),字子是,学者称融堂先生,淳安(今属浙江)人。早年从杨简学,爲朱熹所重。江东提刑袁甫作象山书院,延主讲席。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以布衣召见,赐进士出身,授秘阁校勘,预修国史。后辞归,居乡蜀阜玉屏街北山之冈,创融堂书院。淳祐四年卒,年七十。有《蜀阜集》十八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等,已佚。今存民国十六年徐氏刻《蜀阜存稿》三卷。事见本集卷首《融堂先生行实》,《宋史》卷四○七《杨简传》附。 钱时诗,以《蜀阜存稿》爲底本,酌校他书引录。编爲二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诗词:《答洪文父问仁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钱时

中文译文:
千差万别总成非,
谁解回光到隐微。
大路迢迢平似砥,
欲归谁不遣君归。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钱时的作品,作为回答洪文父亲有关仁义的问题的回复,诗中表达了一种对于人生和道德的思考。

首先,诗人表明了人生众多选择的复杂性,千差万别的情况下,往往难以确定哪个选择是正确的。这种纷繁复杂的人生境遇常常让人感到困惑和迷茫。

其次,诗中提到了"回光到隐微",这是一种希望能够回到本源、追求真实的愿望。在人生的追求过程中,人们常常追寻回归最初的本真状态,寻找内心的平静与自我认知。

接着,诗中出现的"大路迢迢平似砥"表达了人生道路的艰难和曲折。人们在追求仁义之道时,常常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道路漫长而艰险,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勇气。

最后,诗末提到"欲归谁不遣君归",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仁义的人们的鼓励和赞扬。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具备高尚品德和追求仁义的人们仍然坚持不懈,始终不放弃自己的信念。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于人生和道德的思考。诗人在回答洪文父亲问题的同时,也展现了对于追求仁义和真理的人们的敬佩和鼓励。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使得读者在品味和欣赏中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追求的思考和独特见解。

  • 《句》

    今日桐城王刺史,异时遗爱在吾州。

  • 《句》

    鸣琴拂榻此游衍,作诗何止夸厘牟。

  • 《席上走笔赠别李子先》

    醉魄吟魂李谪仙,风流未绝验家传。词源直欲倾三峡,饮量真疑漏百川。几寸烛花催饯席,数程柳絮扑归鞭。别愁衮衮无由说,吏部先寻瓮底眠。

  • 《再至长安》

    十年谪宦鬼方人,三遇鸿恩始到秦。今日九衢骑马望,却疑浑是刹那身。

  • 《和王少保遥伤周处士诗》

    冥漠尔游岱。凄凉余向秦。虽言异生死。同是不归人。昔余仕冠盖。值子避风尘。望乞求真隐。伺关待逸民。忽闻泉石友。芝桂不防身。怅然张仲蔚。悲哉郑子真。三山犹有鹤。五柳更应春。遂令从渭水。投吊往江滨。

  • 《谢松冈侄惠诗》

    韦布名犹盛,诗书不负人。每过临水宅,长想钓鱼身。思苦诗难和,岁寒交始真。乃翁怜病久,余病复兼贫。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