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旅宽愁思,严寒作淡晴。
终须开日色,何可欠风声。
地白犹含冻,天青渐放明。
吴门稍和暖,应有故人迎。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大风寒微晴》是宋代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穷旅宽愁思,
严寒作淡晴。
终须开日色,
何可欠风声。
地白犹含冻,
天青渐放明。
吴门稍和暖,
应有故人迎。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穷困旅途中的人,他面对严寒的天气,思念之情广阔而深沉。诗中表达了希望太阳的光芒能照亮这片天空,同时也表达了期盼风声能再次响起。诗人感叹大地白雪皑皑,天空逐渐变得湛蓝明亮。吴门地区略微温暖,他期待着旧日的故人能够迎接自己。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人在寒冷季节中的思念之情和对温暖的渴望。诗人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融入了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摹,使诗词更加丰富和深邃。
诗词开篇以“穷旅宽愁思”来形容主人公的身份和内心的忧愁。在严寒的天气中,寒冷的环境和孤独的旅途成为了他心灵的映照。接着,诗人期待太阳能够照亮这片天空,这是对温暖和光明的向往,也是对希望的寄托。诗中的“何可欠风声”一句,表达了对风声的渴望,风声在这里象征着生机和活力。
在描绘自然景物方面,诗人以“地白犹含冻,天青渐放明”来表现大地被白雪覆盖的景象和天空的逐渐明亮。这种对冬天景色的描摹,突出了寒冷季节的气氛,同时也透露出对春天到来的期盼。
最后两句“吴门稍和暖,应有故人迎”,展示了诗人对吴门地区稍有温暖的期盼,同时也期望能再次与故人相聚。这里的吴门指的是江苏苏州一带,吴门地区的温暖暗示着希望和重逢。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诗人内心的情感表达,呈现了严寒中的渴望和对温暖的期盼,同时也带有对友人的思念和期盼。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表达,展现了方回细腻的感受力和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洞察。
日觉双眸暗,年惊两鬓苍。病应无处避,老更不宜忙。徇俗心情少,休官道理长。今秋归去定,何必重思量。
词场几度让长鞭,又向清朝贺九迁。品秩虽然殊此日,岁寒终不改当年。驰名早已超三院,侍直仍忻步八砖。今日相逢翻自愧,闲吟对酒倍潸然。
寒梅开后雪初晴,敛尽残云月又生。月映雪时梅更好,梅横月处雪争明。羡渠结伴成三白,添我相亲即四清。今夕细吟诗说与,来年此际莫寒盟。
造化从来不负人,万般红紫见天真。满城车马空撩乱,未必逢春便时春。
采采黄花鹄彩浓。吹开一夜为霜风。已邀骚客陶元亮,不用歌姬盛小丛。秋易老,莫匆匆。齐山高兴古今同。欲知此地花多少,一眼金英望不穷。
床头历日无多字,屈指明年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