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答伯庸》

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
得其文者公卿徒,得其道者为饿夫。

作者介绍

冯京(一○二一~一○九四),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一说咸宁(今属湖北)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六六)。通判荆南军还,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试知制诰。岳父富弼当政,避嫌出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纠察在京刑狱。爲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出知太原府。神宗立,復爲翰林学士,改御史中丞。熙宁三年(一○七○),擢枢密副使(同上书卷二一三)。四年,进参知政事。因数论新法,出知亳州,歷渭州、成都府、河阳府。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改镇彰德。晚年爲中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卒,年七十四。謚文简。有《灊山集》(《鹤林玉露》乙编卷四),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六《冯文简公京传》。《宋史》卷三一七有传。今录诗七首。

作品评述

《答伯庸》是宋代文学家冯京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孔子的文化遍布天下,
孔子的道德也遍布天下。
掌握其文化的人成为官员和贵族,
掌握其道德的人过着贫苦的生活。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孔子和其思想的赞美,以及对孔子文化和道德的价值的反思。孔子的文化和道德被描述为遍及天下,意味着其影响之广泛和深远。诗人通过对孔子文化的掌握与道德的追求的对比,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念,即文化的掌握能够带来地位和权力,而道德的追求则可能导致物质上的困苦。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明确的语言,传达了对孔子文化与道德的不同解读和评价。首句以孔子的文化遍布天下为开头,突出了孔子思想的广泛影响力。接着,诗人通过对文化与道德的对比,暗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平现象。得其文者成为公卿徒,表示掌握孔子文化的人能够获得高官厚禄。然而,得其道者却只能是贫苦的饿夫,强调了追求道德的人可能会遭受物质上的困苦。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使得这首诗词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思考性。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孔子文化与道德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它提醒人们在追求权力与物质的同时,也应当注重道德与人格的培养,实现内外兼修的全面发展。同时,这首诗词也在某种程度上呼吁社会关注和尊重道德价值,以实现更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青山之主兮体本平等,白云之宾兮用能自然。应有余兮神不可测,得其简兮妙不可传。

  • 《读坡诗》

    先生诗笔觑天巧,国中往往无曹鲍。一读快如檄愈头,抓痒底用麻姑爪。千古词林有若人,谁复庸中夸佼佼。当年浪落见丹心,悬知世道终难拗。玉堂不愿公留军,群吠其如龙也狡。出入风波千万里,葛巾野服温柔蛮獠。饥来只字不堪煮,豆粥一盂粗可饱。跋前疐后竟何成,赢得清名占箕昴

  • 《朝来》

    朝来仍独坐,心事有谁知。啅鹊传枝喜,鸣鸠唤雨悲。整冠惊发短,览镜觉颜衰。白日堂堂去,长绳不可羁。

  • 《次韵莫令因迓使者同泛舟至漂神已而误焉问宿》

    璧月俨中悬,村空听悄然。借床依树阁,辍棹上滩船。物外我怀趣,区中公了缘。异时殊出处,安否要诗传。

  • 《咏史下·诸葛孔明八首》

    轲死无传直至今,孔明曾一正人心。拔刀斫石今犹愤,何况当年感激深。

  • 《初至豫章二首》

    邦人知我入城闉,夹道焚香喜色新。愧我倦游灰百念,顾将何以慰斯人。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