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韘相从四纪前,鲤庭论契荷忘年。
文如潘陆倾江海,学造重黎绝地天。
簪绂弃来名已厌,乡闾归后乐应全。
冥飞尚隐樊笼旧,未副初心愧昔贤。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次韵致政华殿丞怀旧见寄》是苏颂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佩韘相从四纪前,
鲤庭论契荷忘年。
文如潘陆倾江海,
学造重黎绝地天。
簪绂弃来名已厌,
乡闾归后乐应全。
冥飞尚隐樊笼旧,
未副初心愧昔贤。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苏颂对过去的怀旧之情。他回首过去,回想起与政华殿丞相从很久以前就结下的深厚友谊。在鲤庭上,他们曾经共同讨论着契谊之事,而现在却已经忘记了多少年月的时光。苏颂认为,他的文学成就可以与潘岳、陆游相媲美,他的学问可以媲美重黎之人,这些都是超越了尘世间常人所能达到的境界。然而,他放弃了官职和名声,回到故乡,享受着田园生活。尽管他的才华被束缚在过去的框架之中,但他仍然怀念着昔日的辉煌,对自己未能实现初心感到愧疚。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颂怀旧之情为主题,通过对过去友谊和个人成就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现了苏颂对自己文学和学术成就的自豪感,同时也显露出他对过去辉煌时光的留恋和对未能实现初心的愧疚之情。
首先,诗中的佩韘、鲤庭、政华殿丞等形象都是与作者过去的友谊和工作环境相关的象征。佩韘是古代官吏的仪仗,代表着作者与政华殿丞长久以来的朝夕相处;鲤庭是指宫中的荷花池,象征着两人共同讨论契谊之事的场所。这些形象使诗词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情感基础。
其次,诗中的文如潘陆、学造重黎等比喻手法,展现了作者对自己文学和学术成就的自豪感。潘陆是指潘岳和陆游,两位文学家都以才华横溢和作品卓越而著称;重黎指的是古代传世的帝王之书《重修国史》。通过将自己的文学和学术成就与这些名人媲美,作者表达了对自己过去努力的肯定和自豪之情。
最后,诗中的簪绂弃来、乡闾归后等描写,展示了作者放弃名利回归故乡的选择和对过去辉煌时光的留恋之情。簪绂是指官职和官服,作者放弃了这些权力和光鲜,选择回到故乡过简朴的生活。乡闾是指故乡的村庄和乡里,归后表示作者回到故乡的喜悦。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去光辉岁月的怀念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过去友谊、个人成就和生活选择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它既有对过去辉煌时光的自豪和怀念,也有对未能实现初心的愧疚和自责。通过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诗词给读者带来了对过去时光和个人追求的思考,引发了共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