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马西郊踏晓光,城隅一径绕羊肠。
泉流带雪添膏脉,山色逢春变郁苍。
云外楼台晴挂影,风前松桧远飘香。
仁祠久祷蒙嘉应,预庆农畴岁袭祥。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次韵姚粹正月三日游山道中口占》是苏颂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车马驶入西郊,踏着晨光的曙色,
城隅有一条弯曲的小径。
泉水流过雪地,增添了膏脉的气息,
山色遇上春天,变得郁郁葱葱。
云雾散去,楼台在晴朗的天空中投下影子,
风吹过松树和柏树,远处飘来芳香。
仁祠长期祷告,蒙受了嘉应的恩赐,
预示着农田将迎来丰收的喜悦。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颂正月三日游山的情景。诗人乘坐车马进入西郊,感受着早晨的光辉。在城隅的一条弯曲小径上行走,欣赏着山水的美景。泉水从雪地中流过,为山脉注入了生机,而山色也随着春天的到来变得郁郁葱葱。
当云雾散去时,楼台的轮廓清晰可见,矗立在晴朗的天空中,投下斑驳的影子。微风吹过,带来松树和柏树的芬芳香气。仁祠中的祈祷长久以来得到了嘉应的回应,预示着农田将迎来丰收的吉祥。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传达对丰收的期盼,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游山的道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生机。
晚客他州只为饥,无人可与话心期。前生一念有今日,投老相逢复几时。头白可知天下事,秋深定有客中诗。何当细语梅花下,眼底故人今在谁。
盛阳淑气满岩前,误认仙桃开洞天。根老种传王母颗,花娇色映武陵田。辉增晴旭香盈袖,影落溪流锦障川。几度游山偏著眼,世传春信岂无缘。
渺渺长淮路,秋风落木悲。乾坤限南北,胡虏迭兴衰。志士言机会,中原入梦思。江湖好山色,都在夕阳时。
雨声历历来庭户,喜色津津到泽虞。击壤径思同野老,名亭讵敢学坡苏。
非衣不传於法,非法不授於衣。衣既已授,法若为传。玲珑八面自回合,峭峻一方谁敢窥。
万绿无人嘒一蝉,三层阁子俯秋烟。安排写集三千卷,料理看出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