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学先声病,群书欲备详。
摛文资引据,结字辨偏旁。
篆楷颜毫妙,编联蜀纸光。
残篇虽脱落,犹可挹遗芳。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次韵杨立之观韵海》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六学先声病,群书欲备详。
摛文资引据,结字辨偏旁。
篆楷颜毫妙,编联蜀纸光。
残篇虽脱落,犹可挹遗芳。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学习和研究的热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苏颂在诗中提到了六学,指的是儒、释、道、医、卜、数六种学问,他认为这些学问的基础声源已经失传,需要加以修复。他追求广泛的知识,渴望详尽地掌握各种书籍。他在研究中注重引用文献资料,以确保准确性。他还强调了对字形结构的辨析,以及对篆书和楷书之间的巧妙运用。最后,他提到了编纂文献、联结蜀纸的光辉成就。虽然有些文献残缺不全,但仍然可以从中汲取珍贵的遗存。
赏析: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颂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造诣。他对六种学问的声源失传表示关切,希望能够恢复它们的基础。他对广泛的知识渴求和详尽的阅读欲望表明了他对学问的追求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他注重引用文献资料,体现了他对学术严谨性的态度。对字形结构的辨析和篆楷书的运用显示了他对书法艺术的关注和理解。最后,他提到了编纂文献和联结蜀纸的重要性,强调了文化传承和学术发展的重要性。尽管有些文献残缺不全,但仍然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遗存,这也体现了苏颂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承继的决心。整体而言,这首诗词充满了学术探索的激情和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展现了苏颂作为学者和文化传承者的风采。
选胜避炎郁,林泉清可佳。拂琴惊水鸟,代麈折山花。就简刻筠粉,浮瓯烹露芽。归鞍微带雨,不惜角巾斜。
九重城外家书远,百里洲前客棹还。金印碧幢如见问,一生安稳是长闲。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身似蜗牛麤有庐,却缘无用得安居。地炉封火欺寒雨,纸阁油窗见细书。荞熟山僧分餺飥,船来溪友饷薪樗。闭门莫笑衰颓甚,读易论诗亦未疏。
休论雪窦与云峰,且看天台剑戟丛。万水千山来阁上,一花六叶现池中。谁将色界填空界,不离香风席祖风。有底妙莲谈不尽,却成赋笔与兴翁。
五老湖光远,九华山色昏。南冠前进士,北部故将军。芳草江头路,斜阳郭外村。匆匆十年梦,故国黯销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