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居永日坐重帘,共叹清才久滞淹。
诗格转精缘大手,风情不薄早斑髯。
曲台论议于今美,东观翻雠载世兼。
孤学尸官犹有赖,繄君馀润远相沾。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次韵宋次道学士重过礼院》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斋居永日坐重帘,
共叹清才久滞淹。
诗格转精缘大手,
风情不薄早斑髯。
曲台论议于今美,
东观翻雠载世兼。
孤学尸官犹有赖,
繄君馀润远相沾。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颂在斋居中的一幕,他长时间坐在沉重的帘子后面,心中感叹着清才难以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的困境。诗人表达了对才华横溢的人们久经忽视的遗憾和同情之情。然而,他也指出诗歌的形式和风格已经转变,更加精妙,这得益于一些杰出的诗人。苏颂认为,这些诗人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外貌风采不凡,早已有了成熟的胡须。他们在曲台上进行的文学讨论和辩论,使当今的文学更加美丽和丰富。然而,苏颂也提醒人们,孤独的学者和埋没的官员仍然有其价值和可取之处,他们的学问和才华仍然能够与伟大的人物相提并论。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苏颂的心境,并通过对当时文人境遇和诗歌发展的观察,表达了对才华被埋没的惋惜与对文学繁荣的期望。诗人通过对诗格和风格的转变的描绘,展示了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于文学的关注和努力。他通过描写那些有胡须的诗人,将他们的外貌与他们的才华相联系,以此来突出他们的卓越之处。最后,诗人通过提到孤独的学者和埋没的官员,表达了对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的肯定,并呼吁人们关注他们的价值。整首诗词意境高远,情感真挚,通过对现实和理想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繁荣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期望。
漱石漱流俱可意,濯缨濯足且随时。到江莫作滔天浪,妨我轻舟理钓丝。
润础才晴又汗,湿薪未爆先烟。壮夫往往言病,病叟岑岑且眠。
初放到沧洲,前心讵解愁。旧交容不拜,临老学梳头。禅室白云去,故山明月秋。几年犹在此,北户水南流。
鵷行接翼复分襟,酒病诗愁老不禁。十载江湖千里月,一生金石两知心。悼亡君有安仁戚,归隐侬为梁父吟。早晚故人天上去,未应廊庙忘山林。
东风吹雨雨吹花,洗却阴沉放月华。俗眼总嫌梅太白,嫦娥勾引莫云遮。云浓更欲催诗句,风急花飞留不住。使君唤客早评章,趁渠未点苍苔路。夜阑留月迟春酌,生怕楼头吹画角。更摧银蜡上寒梢,冷艳烧春春未觉。烛光炯炯花冥冥,花前醉倒唤不醒。南枝自与北枝语,今夜诗工眼倍沮。
谁将一段楚天碧,磨向崖心万仞馀。桥柱不题司马字,兰亭留待右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