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折檐倾野水傍,台城佳气已消亡。
难披榛莽寻千古,独倚青冥望八荒。
坐觉尘沙昏远眼,忽看风雨破骄阳。
扁舟此日东南兴,欲尽江流万里长。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这首诗词是王安石在宋代创作的《次韵舍弟赏心亭即事二首》。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槛折檐倾野水傍,
栏杆断裂,屋檐倾斜,沿着田野的水边,
台城佳气已消亡。
城中美好的景色已经消失殆尽。
难披榛莽寻千古,
难以穿越茂密的丛林,去寻找千古的历史,
独倚青冥望八荒。
孤独地倚立在青天之下,眺望八方辽阔的天地。
坐觉尘沙昏远眼,
坐着感到尘沙迷蒙了视线,
忽看风雨破骄阳。
突然看到狂风暴雨打破了傲慢的阳光。
扁舟此日东南兴,
狭小的船只今天在东南方兴起,
欲尽江流万里长。
要尽情地驶过万里长的江流。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一幅景色的变迁,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自然力量的感慨。诗中的槛折檐倾和台城佳气消亡,描绘了一处曾经美好景色如今已经荒凉残破的场景。难披榛莽寻千古、独倚青冥望八荒,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向往和追求。坐觉尘沙昏远眼、忽看风雨破骄阳,揭示了人们常常因为外界的变故和干扰而看不清真实的事物。最后,扁舟此日东南兴、欲尽江流万里长,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前行的决心。
这首诗词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王安石独特的情感和对自然、历史、命运的思索。它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和深邃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引发对人生意义和命轨迹的思考。
片帆寂寞绕孤村,茅屋惊寒半掩门。行草不成风断雁,一江烟雨正黄昏。
才高孰谓文中龙,返使伊人思谢公。烟飞露滴玉池空,雪莲蘸影摇秋风。
潮来潮去有何功,费尽辛勤辨一风。若使无风潮自至,信他海伯有神通。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羡天池鸟,不慕北溟鱼。瞬息乘风万里,铁翼云中舒。才到新西比利,已过乌兰巴托,瀚海览无余。谁谓乾坤大?浑似一沤夫。高歌倦,雄谈歇,展画图。长城蓦地眼底,岪郁盘云途。地上山山横黛,天上人人俯首,又见昆明湖。锦绣山河好,今朝气象殊。
南楼吹角正黄昏,城郭千字早闭门。呜咽未成初似语,凄凉三叠转消魂。胡儿入塞应长泣,老戍临边几尚存。肠断关山今夜月,梅花落尽楚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