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才谟沛有馀,幡然高谢意何如。
青云路尽寻归鞅,绿野堂成忆旧庐。
汉苑宴游联魏丙,邺都宾客记应徐。
他时若到城南第,入副宸衷对绮疏。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诗词:《次韵开府太师留别诸公》
朝代:宋代
作者:苏颂
《次韵开府太师留别诸公》是苏颂所写的一首诗词。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过往岁月和旧友的怀念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中文译文:
经济才谟沛有馀,
幡然高谢意何如。
青云路尽寻归鞅,
绿野堂成忆旧庐。
汉苑宴游联魏丙,
邺都宾客记应徐。
他时若到城南第,
入副宸衷对绮疏。
诗意:
《次韵开府太师留别诸公》这首诗词以离别之情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告别和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描绘别离时的情景和对过往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友谊和岁月的珍视。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深情的离别之情。首句"经济才谟沛有馀",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赞赏和祝福,认为其才德兼备,前途无限。接着,"幡然高谢意何如"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显露出离别时的无奈和惋惜。
诗中的"青云路尽寻归鞅,绿野堂成忆旧庐"这两句,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和作者对过往时光的回忆。作者通过"青云路"和"绿野堂"来象征离别的路途和过去的居所,表达了对友人归途的希冀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接下来的两句"汉苑宴游联魏丙,邺都宾客记应徐",提及了过去的欢聚宴会和友人的名字,展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情谊和共同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离别后的宝贵财富,让人怀念和珍藏。
最后两句"他时若到城南第,入副宸衷对绮疏",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日后再相聚的期望和祝福。"城南第"象征着友人的居所,"副宸衷对绮疏"则表达了友人与皇帝之间的亲近和信任,意味着友人的前途光明。通过这些言辞,作者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期待和祝福。
整首诗以别离之情为线索,通过对过往和未来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友情和时光的留恋和感激之情。这首诗流露出深情和真挚,让人感受到离别的辛酸和友谊的可贵。
彼颛氏子太鸱张,药裹丹瓢为汝忙。堆案文书埋白日,闭门风雨厄重阳。酒尝友我胡为崇,菊亦愁余未肯黄。閒玩群阴藏九九,花长身健竟须償。
老去能逢几个春,今年春事不关人。红千紫百何曾梦,厌尾桐花也作尘。
梅花漏泄春消息。柳丝长,草芽碧。不觉星霜鬓边白。念时光堪惜。兰堂把酒留嘉客。对离筵,驻行色。千里音尘便疏隔。合有人相忆。
片帆天际阔,落日远山青。隐隐风前笛,行人不忍听。
江上危亭思黯然,追游陈迹欲经年。别来西望应相忆,郢树荆门共一川。
茅屋萧寥烟暗后,松窗寂历月明初。此时谁念孤吟客,唯有黄公一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