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间谁伴泛金焦,注想鴒原望泬寥。
接客后堂聊造适,偃藩临汝正逍遥。
齐名孟季须爰立,一致夷聃异反招。
笔札文章俱第一,风流今不数三萧。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次韵韩康公对雨即事有怀五弟》是苏颂于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燕间谁伴泛金焦,
注想鴒原望泬寥。
接客后堂聊造适,
偃藩临汝正逍遥。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在燕国之间,有谁和我一同漂泊在金焦的水上,
思念着远方的鴒原,眺望着那湛蓝的天空。
在接待客人之后,我们在后堂聊天,谈论着适意的事情,
倚靠在我的领地,俯瞰着汝水,心境正自由自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苏颂对于自由自在、逍遥快乐生活的向往和感慨。他与韩康公一同游玩在金焦的水上,思念着远方的鴒原,眺望着辽阔的天空。在接待客人之后,他们在幽静的后堂聊天,谈论着让他们感到愉悦的话题。苏颂自称偃藩,表示他安居在自己的领地,俯瞰着汝水,心境畅达,无拘无束。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和宁静的生活场景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由自在、安逸愉悦生活的向往。他与朋友一同漂泊在金焦的水上,思念着远方的鴒原,眺望着辽阔的天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渴望。接待客人后,他们在后堂聊天,谈论着让他们舒适的话题,体现了友情和宾主之间的和谐相处。诗人以偃藩自居,意味着他在自己的领地过着安逸自在的生活,心境愉悦。整首诗通过描绘和反思自然景色和宁静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宁静和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词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上都富有内涵和感染力。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生活情境的细腻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于自由自在、宁静愉悦生活的向往,并通过与朋友的交流和心境的反思,凸显了友情和宾主之间的和谐相处。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流畅的节奏展现出诗人的才华和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巧留芳艳待春回,不爱霜飚苦折摧。应对群葩羞冷淡,数花并作一花开。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我辈情钟,古来谁似龙山宴。而今楚甸。戏马余飞观。顾谓佳人,不觉秋强半。筝声远。鬓云吹乱。愁入参差雁。
深夜楼前笑语哗,禁街钟鼓暂停挝。冶游谑浪非吾事,富足欢娱有几家。春酒可能融鬓雪,书灯独自照梅花。黄柑犹见升平物,四十年前客永嘉。
不与人争鹿,常留客脍鲸。遍参埋雪立,轻举御风行。鸣止三千岁,游观数十城。前篇方出喙,又报后篇成。
绝怜花带雪麟珑,彷佛惟存蜡帝红。一夜清寒风结冻,分明身在水晶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