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逊而绵者,居然古性情。
温恭瞻道貌,响浪听心声。
施药痊诸病,留田与后耕。
日予拜嘉惠,欲报乏连城。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次韵邓善之书怀七首》是宋代方回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对邓善之的敬佩之情,并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和报答之意。
诗词的中文译文:
逊而绵者,居然古性情。
温恭瞻道貌,响浪听心声。
施药痊诸病,留田与后耕。
日予拜嘉惠,欲报乏连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邓善之的赞颂,表达了方回对邓善之的敬佩之情。诗人以邓善之谦逊、温和的性格来形容他古老的情怀。邓善之以温恭的态度仰视道德的模范,以敏锐的洞察力倾听内心的声音。
诗中提到邓善之施行药物治疗各种疾病,象征他对社会的关怀和回报精神。邓善之不仅关心疗治疾病,还关注农田的耕种,体现了他对社会贡献的全面性和持久性。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方回对邓善之的感激之情和报答之意。诗人表示每日都向邓善之献上自己的拜谢之礼,希望能够回报邓善之给予的众多恩惠,尽管自己的回报可能有些微不足道,但表达了他对邓善之的深深感激之情。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邓善之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同时展现了邓善之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诗词中蕴含着作者对美好品质和社会贡献的赞颂,具有感人肺腑的情感和社会意义,让人深思和感叹。
过尽巴东巫峡长,荆川鼓棹更茫茫。避风怕入三江口,乘月贪行百里荒。夜后逢人尽刀剑,古来踏地皆耕桑。可怜行路难如此,一簇寒芦尚税场!
应是行云未拟归,变成春态媚晴晖。深如绮色斜分阁,碎似花光散满衣。天际欲销重惨淡,镜中闲照正依稀。晓来何处低临水,无限鸳鸯妒不飞。
野客伐山桂,横为曲渚桥。势危宁过马,径狭欲通樵。小艇何妨系,离魂正此销。想君回首处,虹影在林椒。
君不见周兴西旅贡厥獒,今日天下新建櫜。远方不许进异物,閒却三略兼六韬。又不见王孙昔叹走狗烹,今日天下永太平。保全功臣决无此,花村夜不争雉鸣。陆平原家养黄耳,系书不隔江淮水。金陵音问还洛阳,往来何啻万余里。杜少陵寓鄜州居,旧物低徊入衣裾。宗文宗武共入罗,爱怜
我昔择师友,所至多朋俦。道义自然合,如以胶漆投。一官既已得,势利寻戈矛。向者市道交,日亲成日讎。仅余山林士,共结方外游。一语不及俗,自是无悔尤。况乃生死事,同参无异谋。何暇及汝曹,惴惴性命忧。此间地步窄,椰子包山丘。三山妙僧杰,道眼宽处求。怜我本逐客,饥冻
少日负虚名。问舍求田意未平。南去北来今老矣,何成。一线微官误半生。孤影伴残灯。万里灯前骨肉情。短发抓来看欲尽,天明。能是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