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故吾其问水滨,向来不合典班春。
一从去作沧浪客,几度重题郁垒神。
垂死岂堪思往事,忍穷方欲作閒人。
喜公强健犹如故,未有清樽可祓尘。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次韵伯田见酬四首》是宋代方回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问及水滨处世故,向来不合典班春。
从前离去成沧浪客,多次重题郁垒神。
临终何以怀往事,忍受贫穷渴望闲人。
喜公健壮仍如故,却无清酒可除尘。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故和离散生活的思考。诗人询问在水滨处经历了世故的人,却发现他们一直不适应官场的喜庆。自己曾离开过,成为了一个流浪的旅客,多次沉思并重复着题咏,表达了内心的郁闷。在临终之际,诗人感叹过去的事情何以如此难以忘怀,忍受着贫穷的生活,渴望着闲散的生活。然而,喜公(指好友伯田)的健壮依然如故,却缺少一杯清酒来洗涤尘埃。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方回对于世俗生活和繁琐工作的厌倦和不解。诗中通过描写自己曾经离开官场的经历,表达了对世故和官场生活的不适应,以及对过去自由闲散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伯田强健的描绘,暗示了自己尽管渴望闲散自在,但却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和责任。最后一句"却无清樽可祓尘",表达了诗人想要寻求一种释放和净化的心境,但却无法找到清酒来排解尘世的烦忧。整首诗以自然、细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索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展示了方回独特的感慨和情感抒发能力。
千点猩红蜀海棠,谁怜雨里作啼妆?杀风景处君知否,正伴邻翁救麦忙。
木叶临风皆好色,稻田流水亦新声。
雪欲漫天落,云初著地垂。臂鹰过野健,走马上冰迟。公子多论酒,骚人自咏诗。都无少年意,只卧竹窗宜。
养病年来嫩著书,逢人掉臂睨迂儒。愁边好客从天下,谭处清风起座隅。愧我多言终不近,似君知已未应无。酸鹹嗜好虽殊禀,政恐渠侬诮太愚。
叹息谁如造物雄,故将意气压衰翁。千群铁马云屯野,百尺金蛇电掣空。身羡渔蓑鸣急雨,心怜鸦阵困狂风。世间变态谁能测,归路斜阳十里红。
远公莲社,流传图书,千古声名犹在。后人多少继遗踪,到我便、失惊打怪。西方未到,官方先到,冤我白衣吃菜。龙华三会愿相逢,怎敢学、他家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