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城挟一儿,策杖极幽邃。
村俗谂父老,古迹按图志。
平生丘园心,贲趾远朝市。
行行墟墓间,是亦有何味,陆家三太守,此邦荣世仕。
旧祠附学宫,缘情颇应义。
奈何埤雅公,像于王氏置。
君不平其然,似欲删厥位。
俚舛聊举隅,谄媚□触类。
一一口舌争,何事如人意。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次韵宾旸观陆右丞王葆真二像》是宋代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离开城池带着一个孩子,
拄着拐杖走进幽深的地方。
村民们议论着老人和孩子,
古迹按照图志来寻找。
平生心中有一片丘园,
却远离热闹的市场。
行走在墟墓之间,
这其中又有何等滋味?
陆家的三位太守,
在这个国家享有荣誉和地位。
旧祠附着学宫,
情感使我感到相应的义务。
可惜雅公的墓,
被王氏家族占据。
君王对此并不满意,
似乎想要剥夺他的地位。
俗人的误解时常出现,
奉承和恭维相互纠缠。
口舌之争层出不穷,
怎么会如人意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方回的视角,描述了一个在乡间行走的场景。诗人带着一个孩子离开城池,来到幽深的地方,寻找古迹,听村民们议论着老人和孩子。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对丘园的向往,但他远离繁华的市场。在行走的过程中,诗人思考着墟墓之间的意义和滋味。诗中提到了陆家的三位太守,他们在国家中享有荣誉和地位,但诗人却发现雅公的墓附着在王氏家族。诗人对此感到不满,似乎暗示君王应该剥夺王氏家族的地位。然而,现实中的俗人们却常常误解和纠缠于奉承和恭维之中,导致口舌之争层出不穷,与人心意相去甚远。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乡村中的场景,并通过对不同人物和境遇的对比,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病。诗中的丘园和墟墓象征着诗人对于自然和历史的向往和思考,而陆家太守和王氏家族则代表了社会中的权力和地位争夺。诗人对于权力不合理的分配和俗人的虚伪行为表示不满,暗示了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展示了宋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春季裁量十四郎。风流玉貌好轻狂。每夜房中怜美妇,常时腹内痛饥肠。以此街前来背箱。利多扑入采帛行。刀尺使时无作念,妻儿爱处越馨
星闱上笏金章贵。重委外台疏近侍。百常天阁旧通班,九岁国储新上计。太仓日富中邦最。宣室夜思前席对。归心怡悦酒肠宽,不泛千锺应不醉。
朝朝春事晚,泛泛行舟远。淮海思无穷,悠扬烟景中。幸将仙子去,复与故人同。高枕随流水,轻帆任远风。钟声野寺迥,草色故城空。送别高台上,裴回共惆怅。悬知白日斜,定是犹相望。
棕拂且薄陋,岂知身效能。不堪代白羽,有足除苍蝇。荧荧金错刀,擢擢朱丝绳。非独颜色好,亦用顾盼称。吾老抱疾病,家贫卧炎蒸。咂肤倦扑灭,赖尔甘服膺。物微世竞弃,义在谁肯征。三岁清秋至,未敢阙缄藤。
倾宫晨起传轻妆,山殿生风夏日长。小部新声落天上,无人知是荔枝香。
垂鞭相送醉醺醺,遥见庐山指似君。想君初觉从军乐,未爱香炉峰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