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公精意与神交,平地能令水满篙。
云气远收明嶂合,雨声偏傍夜床高。
辘轳未暇分甘井,舴艋应知避怒涛。
愿受一廛须及早,秋成犹得饱儿曹。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此见帅宪祷十甚虔枕上闻檐声为之不寐因成》是宋代诗人李弥逊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两位公子的精神交往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早日获得一片土地的愿望,并展现了对自然界变化的敏感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诗中描绘了两位公子的真诚交往,他们能够让平地变成湖泊,展现了他们的力量和能力。云气散去,山峦合拢,显示了自然景观的变化。而雨声却偏偏靠近夜晚的床榻,这暗示了作者在深夜对于自己的命运感到焦虑不安。
诗中出现了辘轳和舴艋这两个词语,辘轳是古代用来提水的装置,舴艋是一种小船,这两个词语的使用,暗示了作者在渴望获得土地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挑战。作者希望能够避开汹涌的波浪,寻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早日获得一片土地的期盼,愿意付出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作者将这片土地比作一廛(一片),并希望在秋天到来时能够得到满足,这里也暗含了作者对于自然生态的关注和对于丰收的期待。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境遇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由和安定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受,展示了宋代诗人李弥逊的才华和思想。
昭代元丰日,云洲致瑞祥。氤氲浮岭表,精彩灿霞光。德政闻名邑,文章冠试场。二人符美应,今古共流芳。
川广片帆悬,轻霞欲暮天。蓼花明远岸,芦叶隐低田。风起青蘋上,云归白鸟前。元多山水意,对此自悠然。
地僻柴桑古,人亡松菊存。不如彭泽吏,归去有田园。
只今年才十六七,风尘荏苒音书绝。胡骑长驱五六年,弊裘何啻连百结。愁对寒云雪满山,愁看冀北是长安。此身未知归定处,漂泊西南天地间。
苏仙行部溧州时,曾赋黄冠白鸟诗。八十炼师犹健在,自锄松下取苓芝。
敧帽垂鞭送客回。小桥流水一枝梅。衰病逢春都不记。谁谓。幽香却解逐人来。安得身闲频置酒。携手。与君看到十分开。少壮相从今雪鬓。因甚。流年羁恨两相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