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桥横处放潮回,桥外花村涨晚埃。
省事老禅门闭早,焚香对月礼如来。
叶茵(一一九九?~?)(生年据本集卷三《己酉生日敬次靖节先生拟挽歌辞三首》、《既次韵或非之作解嘲》“衰龄踰五十”推算),字景文,笠泽(今江苏苏州)人。曾出仕,“十年不调”(本集卷二《参选有感》),退居邑同里镇,筑顺适堂,以杜甫诗“洗然顺所适”得名。与陈起等有唱酬。有《顺适堂吟稿》五卷。事见清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八。 叶茵诗,以清顾氏读画斋刊本爲底本,校以汲古阁影宋钞本(简称汲古阁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次范无外孙花翁游法喜寺韵二首》是宋代叶茵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法喜寺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的运用,展现了禅宗思想和对自然景物的感悟。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第一首:
桥横潮回放两桥,
花村涨晚外桥横。
禅门省事早闭上,
焚香对月礼如来。
第二首:
殿前木槿放晚晴,
石径红莲涨水声。
无外孙花翁游寺,
法喜山来伴归行。
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这两首诗词以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绘和隐喻的运用,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物和佛教禅宗的感悟。
首先,第一首诗词描绘了作者经过两座桥横过潮水的情景,桥外的花村在潮水的涨落之间显得更加壮丽。这里的桥横过潮水,可以理解为人生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变化和挑战,而桥外的花村代表着世俗的纷扰和繁杂。而禅门则象征着追求内心宁静和超脱尘世的精神家园。作者提到禅门省事早闭上,表明禅门的修行者不被世俗所扰,尽早关闭了世俗的门户。焚香对月礼如来,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虔诚,以及通过禅修与佛陀相通的愿望。
第二首诗词描述了法喜寺的景色,殿前的木槿在晴朗的天空下绽放,石径上的红莲在水声中涨潮。整体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寺庙景象。诗中提到无外孙花翁游寺,表明作者并非法喜寺的内部人士,但他却能够自由地游走于这座寺庙之间,展现了他对佛教和禅宗的浓厚兴趣和追求。法喜山来伴归行,意味着作者在禅修的过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宇宙的法喜,与法喜共同回归。
总的来说,这两首诗词以细腻的描绘和含蓄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禅宗修行和自然景物的感悟。通过对禅门和法喜寺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内心宁静与超脱的追求,以及与自然、宇宙的和谐共生。这些意象和情感给予读者一种静谧和内心的启迪,引发人们对禅宗思想和自然美的思考和感悟。
珍重临分白玉卮,醉中那暇说相思。天寒道远酒醒处,始是忆君肠断时。
融结成来不记秋,断崖苍壁锁烟愁。中分洪造夏王力,横截大山伊水流。八节滩声长在耳,一川风景尽归楼。行人莫动凭栏兴,无限英雄浪白头。
城南饮骑散,君赴蓬山庐。禁门肃清夜,飞阁何渠渠。深沉漏下始,萧飒雨气馀。俯仰河汉明,高情邈冲虚。独怀同舍郎,被命分左鱼。得州东南胜,绕郭生芙蕖。苦嗟已留滞,三岁纷尘裾。人生固不一,理亦相乘除。或彼有所近,或此亦以疏。冯唐匿郎署,白首常晏如。方朔虽金门,避世
大誓悯涂炭,乘机入生死。中州法既弘,葛陂暴亦止。乳孔光一室,掌镜彻千里。道盛咒莲华,灾生吟棘子。埋石缘虽谢,流沙化方始。
天遣今年到五夫,还如雪后望西湖。磬庵老子今诗伯,红叶盈庭许屡书。
朝来驻马香街里,风度遥闻语笑声。无事闭门教日晚,山桃落尽不胜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