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尺茅茨老竹林,细偿南北故园心。
一溪止水清涵月,三日行云薄酿霖。
归计欲成犹恨晚,醉愁无赖正伤今。
唤回柏子香中梦,屋角秋声乱翠阴。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初归筠庄苏粹之以诗见贻次韵答之二首》是宋代李弥逊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八尺茅茨老竹林,
细偿南北故园心。
一溪止水清涵月,
三日行云薄酿霖。
归计欲成犹恨晚,
醉愁无赖正伤今。
唤回柏子香中梦,
屋角秋声乱翠阴。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初次归到筠庄苏粹之的心情和景色。诗中提到了老茅草搭成的茅屋和竹林,它们使作者感到亲切,勾起了他对南北故园的思念之情。诗中还描绘了一条静止的小溪,溪水清澈,在它的倒影中映着明亮的月光。三天的云彩漂浮不定,像是酿成了薄薄的秋雨。作者怀着回家的决心,却感到时间过得太慢,他沉浸在醉酒和忧愁中,无法摆脱当前的困境。他唤回了在柏树下的香梦,听到了屋角传来的秋声,这些声音和气味使他陷入了一片混乱的翠绿阴影之中。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初归筠庄苏粹之的情景。通过描写茅屋、竹林、溪水和云彩,诗人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恬静。诗人的内心情感也得到了表达,他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归家的渴望。诗中的醉愁和晚年的无奈,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能实现愿望的遗憾。最后的柏子香和秋声,以及由此引发的混乱翠阴,给诗词增添了一丝幽怨之感。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作者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外在环境相融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归乡的喜悦和思乡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光阴流逝和岁月无情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无奈。整首诗词以简约的语言、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值得品味和鉴赏。
青袍朝士走红尘,公独纫兰结佩绅。不事王侯嫌炙手,岂除御史更呈身。寒花秋后看名节,乔木霜中见本真。吾道天宽连地大,羊沟那得系麒麟。
暑天长似秋天冷,带郭林亭画不如。蝉噪槛前遮日竹,鹭窥池面弄萍鱼。抛山野客横琴醉,种药家僮踏雪锄。众惜君才堪上第,莫因居此与名疏。
闻公有泊渚,不远在异林。想胜辋川画,时作梁父吟。绛帐岂陈迹,草堂向遗音。朝市有真隐,入山无求深。
杨卿人材金百链,岐公座上初识面。十年万事不须说,犹喜归来且强健。题诗想见初削瓜,寄到茆堂已归燕。辞严意密敢轻读,呼儿炷灯重把卷。即今相望几千里,何日蝉联语忘倦。就令有使即寄书,岂如无事长相见。
太和到处萌,物各从所受。老农嘉谷心,自觉秭稗丑。道旁有荆棘,斤斧不得宥。移根著山阿,吾亦付薪槱。
杀身明逆顺,濡足救危亡。未必荀文若,甘为操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