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风欺客,天开日解围。
雪消无奈白,云细不禁飞。
目尽江无尽,吾归雁亦归。
晓来清彻骨,尘物污人衣。
冯时行(?~一一六三),字当可,号缙云,壁山(今四川璧山)人。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调江原县丞,知眉州丹稜县。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以政优召对,因反对和议,出知万州。十一年,又因不附秦桧免官,遂居缙云山中,授徒讲学。桧死,二十七年起知蓬州,二十九年,知黎州,三十一年,知彭州(《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二○、一四二、一七六、一八二、一九二)。擢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官。有《缙云集》四十三卷(《宋史·艺文志》),已散佚,明嘉靖中李玺刊爲《缙云先生文集》四卷,卷一至三爲诗。事见《缙云先生文集》附录宋蹇驹《古城冯侯庙碑》,《宋史翼》卷一○有传。 冯时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缙云文集》爲底本,校以清赵氏小山堂抄本(简称小山堂本,藏北京图书馆)。另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卷四。
《楚甸江头望雪晴二首》是宋代诗人冯时行的作品。这首诗以冬日江头望雪晴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岁暮时节的寂寥和人与自然的交感之情。
诗中描述了风吹拂着身处江头的旅客,冷风欺负着他们,而天空逐渐放晴,阳光照耀下解救了他们。雪花消融后成了洁白的水滴,无奈地消失了。细小的云朵飘浮在天空中,却无法抵挡飞舞的雪花。诗人目光尽收眼底,江水无尽地流淌,他也要归去,就像南飞的雁一样。清晨来临时,万物清晰透彻,洗净了尘世的沉积,但人们的衣衫却被尘埃所污染。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岁末寒冷和归乡思念的情感。岁暮时节,风寒袭人,给旅客带来困扰和不适。然而,随着天空放晴,阳光的照耀给予了希望和解脱。雪花的消融象征着短暂的美好,不禁令人感叹时光易逝。云朵的细小无力和飘浮不定,与飞舞的雪花形成对比,凸显了自然界的巨大力量和人的微弱无力。诗人的目光穿越江水的尽头,表达了对归乡的思念之情,与南飞的雁产生了共鸣。清晨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希望和洗涤,但尘世的污秽却难以摆脱。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描绘了冬日江头的景象,通过自然景观的表达,抒发了人情与自然的交融之感。它以寂寥的氛围和淡雅的笔触,表达了冯时行对岁末寒冷和思乡之情的感慨。在表现自然景色的同时,诗人巧妙地借景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使整首诗具有了深远的意义和思考空间。
寺前山远古陂宽,寺里人稀春草寒。何事最堪悲色相,折花将与老僧看。
上山割白纻,山高叶摵摵。持归当户绩,为君为絺绤。不惜洁如霜,畏君莫我即。谁言菖蒲花,可闻不可识。
明星入东陌,灿灿光层宙。皎月映高梧,轻风发凉候。金门列葆吹,钟室传清漏。简册自中来,貂黄忝宣授。更登天禄阁,极眺终南岫。遥羡商山翁,闲歌紫芝秀。晨兴念始辱,夕惕思致寇。倾夺非我心,凄然感田窦。
泉声一派迫人寒,疑有痴龙在此间。听了西淙三日雨,不知天上有庐山。
一曲归欤浩浩歌,世间无地不风婆。人从贫贱识者少,事向艰难省处多。紫塞将军秋佩印,玉掌学士夜鸣珂。太平宰相不收拾,老死山林无奈何。
今日何不乐,振策登高山。深林仰无见,藤蔓阴以繁。鼪鼯绕树啼,黄鹄空飞翻。揽辔向西北,思欲赴昆仑。琼楼十二重,豹虎夹陛阍。青溟欲何之,谁向王母言。徘徊岁华晚,感激生愁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