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遶层峦路遶溪,飞梁相接挂晴霓。
山川王气今何有,岩谷灵踪昔未跻。
十里松篁参羽仗,半天楼阁倚云梯。
胜游欲尽无穷目,未到桃源客已迷。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初到锦城》是宋代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初次来到锦城,溪水环绕着层峦,路道蜿蜒曲折。高梁桥相接,悬挂着彩虹霓裳。曾经的山川王气,如今何处寻觅?山岩和山谷中的灵秀足迹,过去从未攀登。十里之内,满是参天的松树和竹林,仿佛是披挂上战袍的士兵。半天之间,楼阁依云而建,如同云梯一般。胜景令人心驰神往,但欲尽览之时,却发现无穷无尽,仿佛迷失在桃源之中。
诗意:
《初到锦城》描绘了诗人初次到达锦城的景象和感受。诗中通过描写溪水、层峦、桥梁、山川、岩谷、松篁、楼阁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个地方壮丽自然景观的赞叹和向往之情。诗人在表现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追求,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追求理想境界的困难。
赏析:
《初到锦城》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锦城的壮丽景色,通过描述溪水、层峦、桥梁等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溪遶层峦、飞梁相接挂晴霓,生动地表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和壮观。诗人通过形容山川王气今何有、岩谷灵踪昔未跻等词句,表达了对过去繁荣景象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同时也抒发了对于理想境界难以实现的无奈之情。
诗人描绘的十里松篁和半天楼阁,展现了锦城的繁华和壮丽。十里松篁参羽仗,形容了松树和竹林高耸入云,犹如士兵披挂上战袍。半天楼阁倚云梯,形容了楼阁依云而建,给人一种飘渺的感觉。这些景物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同时也反映了人文的繁荣和建筑之美。
整首诗以锦城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失望。诗中的桃源象征着理想境界,而诗人却未能到达,给人一种迷失和无奈的感觉。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景物的对比和象征,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和理想的思考和感慨,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任官征战后,度日寄闲身。封卷还高客,飞书问野人。废田教种谷,生路遣寻薪。若起柴桑兴,无先漉酒巾。
兴阑猛辍凌江棹,重看莺花茂苑春。归自乘流留亦好,浙风淮俗总宜人。
草绿长门闭,苔青永巷幽。宠移新爱夺,泣下故情留。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
菰叶离披藕叶欹,精神得似未秋时。西风坐断群芳路,不属黄花更属谁。
高龛险欲摧,百尺洞门开。白日仙何在,清风客暂来。临崖松直上,避石水低回。贾掾曾空去,题诗岂易哉。
丹山生鸑鷟,师子产狻猊。棒下摩醯眼,徒夸第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