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公有遗坐,高在白云陲。
樵子不见识,山僧赏自知。
以余为好事,携手一来窥。
竹露闲夜滴,松风清昼吹。
从来抱微尚,况复感前规。
于此无奇策,苍生奚以为。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少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常于太学赋诗,一坐嗟伏,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牀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常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採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与故人剧饮懽甚,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亦不悔也。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末,疽发背卒。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削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清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当明皇时,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杜为尤,介其间能不媿者,浩然也。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襄阳人。开元二十八年卒,年五十二。(复出一首)
译文:在南山的隐居中,独坐在山峰之上。樵子看不出我的见识,只有山僧懂得欣赏。他以我为好事,携手一起来观赏。竹林中的露水在夜晚滴落,松树上的清风在白天吹拂。我一直抱着微薄的志向,更何况感受到前人的规范。在这里没有什么奇特的计划,百姓会如何看待呢。
诗意:这首诗描绘了孟浩然在山间隐居的生活,他独自坐在南山峰上,观赏着山中的景色。虽然樵子不能理解他的见识,只有山僧懂得欣赏。孟浩然以自己的志向为荣,并且受到前人的规范的启发。他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什么奇特的计划,这让他思考百姓对他的看法。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孟浩然在山中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他追求内心宁静和自我价值的心境。他坐在山峰上,欣赏着山中的景色,与樵子和山僧进行交流。诗中的竹林露水和松树清风,以及对前人规范的感受,都象征着生活的淡定和清静。整首诗意境恢弘,表达了作者对自己隐居生活的认可,并思考了百姓对他的看法。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孟浩然的高尚情操和对山水自然的热爱。
清友。群芳右。万缟纷披兹独秀。天寒月薄黄昏後。缟袂亭亭招手。故山千树连云岫。借问如今安否。
窠居过后更何人,传得如来法印真。昨日祝融峰下见,草衣便是雪山□。
广陵随家天子都,背负巨海襟江湖。江分青山湖献白,梁宋千里传膏腴。朱坊琼园玩月夜,谷林九曲秋阳徂。奇辞巧语不可极,盛事往往开天衢。我家太传官三载,文物方值开元初。四并堂前木芍药,小金山下纹车璖。沸天哀笳律新婉,照水粉面衣袒裕。少年意盛不自屈,直欲赤手擒於菟。
处和无近累。天然有胜质。萧瑟负高情。耿介怀秋实。义贵良为重。兰摧非所恤。一罢平生言。宁知携手日。
眼中叠叠烟中树。晚云点点翻荷雨。鸥泛渚边烟。绿蒲秋满川。未成江海去。聊作林塘主。客恨阔无津。风斜白氎巾。
一门萃忠孝,竹帛写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