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曾为汉家忧,不怕交亲作世仇。
壮气未平空咄咄,狂言无验信悠悠。
今朝我作伤弓鸟,却羡君为不系舟。
劳寄新诗平宿憾,此生心气贯清秋。
徐铉(九一七~九九二),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早岁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又与弟锴并称“二徐”。仕南唐,累官至吏部尚书。入宋,爲太子率更令。太宗太平兴国初,直学士院。八年(九八三),出爲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淳化二年(九九一),以庐州女僧道安诬陷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三年,卒于邠州,年七十六。着有文集三十卷,又有《稽神录》(一说出于门客蒯亮之手)、《质疑论》等。《宋史》卷四四一有传。 徐铉诗今存七卷,见于三十卷本《徐公文集》(一名《骑省集》)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二一、卷二二。今以《四部丛刊》影印清黄丕烈校宋本(《徐公文集》三十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骑省集》三十卷,简称四库本)、《四部备要》排印宋明州本(《骑省集》三十卷,简称备要本)、徐乃昌影宋重刊本(《徐公文集》三十卷,简称徐本),参校《全唐诗》(中华书局排印本)、《玉壶清话》(中华书局排印本)所收诗。并从《东轩笔录》(中华书局排印本)等录得集外诗,编附卷末。
这首诗词是徐铉在唐代写的《陈觉放还至泰州,以诗见寄,作此答之》。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朱云曾为汉家忧,
不怕交亲作世仇。
壮气未平空咄咄,
狂言无验信悠悠。
今朝我作伤弓鸟,
却羡君为不系舟。
劳寄新诗平宿憾,
此生心气贯清秋。
诗意:
这首诗词是徐铉写给陈觉放的回复。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陈觉放的敬佩和羡慕之情。首先,诗人提到朱云,指的是历史上的朱云,他曾经为汉朝的忧患而奋斗,甚至不怕与亲人成为世仇。然而,他的豪情壮志未能得到完全的实现,他的狂言也没有得到验证,只能成为遥远的传说。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心境。他自称"我",比喻自己为受伤的弓鸟,而羡慕陈觉放,因为陈觉放不必像自己这样困顿,不必乘船出行,而是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最后,诗人向陈觉放寄去自己新作的诗篇,表达了对陈觉放的遗憾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一生心志贯穿于清秋的决心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词以朱云和陈觉放作为背景,通过对两人的比较,表达了诗人对陈觉放的赞美和羡慕之情。朱云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为了国家的忧患不惧与亲人成为世仇,但他的壮志未能完全实现,狂言也没有得到验证。相比之下,陈觉放则是自由自在、不受困扰的人物,诗人羡慕他的生活方式。
诗人用"伤弓鸟"来形容自己,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受伤的状态。这种对比形成了诗词的对立,突出了诗人的遭遇和内心的感受。最后,诗人将自己的新诗寄给陈觉放,表达了自己对陈觉放的敬佩和向往,并表明自己在一生中将始终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整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和对陈觉放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通过对比和隐喻的运用,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观念,使得整首诗词富有感染力和思考性。
放浪宇宙间,世事笑局促。骎骎影中人,不受时采录。奄然长夜归,赍志空山木。昔日堂上欢,今夕堂下哭。哭之欲其生,予亦不自觉。天道元无私,纷纷徒宠辱。素心惟坡仙,一死万事足。
悲风吹篮舆,渺渺如孤舟。我亦作坐睡,兀兀随轻鸥。鸥翻梦亦觉,未绝叩舷讴。
箾韶深寓舜之心,夫子闻之感亦深。三月遂忘於肉味,谁知千古遇知音。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
公去吾道辱,公来吾道荣。生民系休戚,国势随重轻。先生如九鼎,坐折奸宄萌。天如欲平治,用舍若为情。
义献之迹,临者米也。遡观欣书,乃二体也。随珠卞璧,萃此纸也。以鉴得之,亦可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