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赴太华,百万如走驼。
嘴尾不相殊,前后翻海波。
既至拥而蹲,仰首争列罗。
太华势愈尊,引手欲下摩。
中条从北来,亦愿依巍峨。
岂知队伍弱,只类马与驘。
奔腾气力尽,群伏饮大河。
饮已只南望,岌然将奈何。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嘲中条》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文同。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荆山赴太华,百万如走驼。
嘴尾不相殊,前后翻海波。
既至拥而蹲,仰首争列罗。
太华势愈尊,引手欲下摩。
中条从北来,亦愿依巍峨。
岂知队伍弱,只类马与驘。
奔腾气力尽,群伏饮大河。
饮已只南望,岌然将奈何。
诗词中的"荆山"指的是作者的家乡,"太华"是指华山,而"中条"是指作者所在的中条山。诗中描述了荆山(作者的家乡)的人们前往太华山的盛况。
诗中的"百万如走驼"形象地描绘了前往太华山的人群络绎不绝的场景。"嘴尾不相殊,前后翻海波"表达了人群的动态和繁忙之象。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人们到达太华山后的情景,他们争相蹲下、抬头观望,希望能够更近地接触太华山,感受其威严。
接着,诗中转到描写中条山的游客。他们也希望能够依附在巍峨的太华山身旁,感受太华山的庄严和威仪。然而,作者指出中条山的队伍相对较弱,与太华山的气势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最后两句表达了中条山的游客在奔腾中力竭,最终只能群伏在大河边饮水。而饮水之后,他们只能仰望太华山,对于自己无法接近太华山的境遇感到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比荆山和中条山的游客,展现了太华山的崇高和壮丽,以及个体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同时也探讨了人们对于追求高尚和崇高的努力,以及在现实面前所遭遇的阻碍和困境的主题。
悠悠陇头水,日夜向西流。行路未云已,归人空复愁。文章合用世,颜发未惊秋。一听秦声罢,还来上国游。
藉甚零陵郡,风流记昔贤。宅存元不部,人识范忠宣。山近地宜竹,溪清岸有泉。官閒时访古,余韵故依然。
昌黎遗俗在,兴教更烦君。地产无名木,春生半水芹。诗歌麟趾化,笔补鳄鱼文。莫厌官毡冷,相期粉省芸。
低鬟十八云初约,春衫剪就轻容薄。弹作墨痕飞,折枝花满衣。罗裙百子褶,翠似新荷叶。小立敛风才,移时吹又开。
大禹归天后,南惟此庙存。屋腥龙挂影,岩墨电烧痕。夜祭支间火,春鼙浪里门。到今疏凿水,敢不向东奔。
自昔称王谢,於今亦盛门。尚看珠树秀,应见玉麟存。书史辛勤学,文章苦死论。都然莫施设,恨尚九原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