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王畿四坦然,方舆如地盖如天。
始知恃险不如德,去匀胜残已百年。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初仕苏州签判。父死服除,改武成军签判。庆历六年(一○四六),以庞籍荐授馆阁校勘,后受庞籍辟爲并州通判。召还爲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爲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熙宁三年(一○七○),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臺。六年,以端明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召主国政,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门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赠温国公,謚文正。有文集八十卷,杂着多种。事见《东坡全集》卷九○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司马光诗十四卷,以《四部丛刊》影宋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即宋绍熙刊本,亦即绍兴二年本)爲底本,参校清干隆六年陈宏谋校刊《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陈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四库本)等。底本卷二、卷三有若干首有目无诗,分别据陈宏谋刊本补入。底本卷六《又和讽古》“海客久藏机”一首,与卷一《和之美讽古二首》之二重复,已删略。又辑得集外诗及断句,另编爲一卷。
《长垣道中作》是宋代司马光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长垣道上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繁荣和治理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极目王畿四坦然,
方舆如地盖如天。
始知恃险不如德,
去匀胜残已百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长垣道为背景,通过描绘景色和表达思考,展示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见解。
首先,诗中的"极目王畿四坦然"表达了作者眺望四方的宽广视野,意味着国家疆域的辽阔和国力的强盛。"方舆如地盖如天"则形容了车辆行驶在道路上,仿佛车轮踏在地面上,车顶触及天空,这种景象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接下来,诗中的"始知恃险不如德"表达了作者的思考。这句话意味着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不仅仅依赖于地理上的险要之地,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国家的德行和治理能力。作者认为,国家的繁荣和长治久安不仅仅是依靠地理优势,更需要依赖于善治和德行。
最后一句"去匀胜残已百年"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期望。这句话意味着通过去除不公和不义,国家将能够战胜内外的困难和挑战,并且能够长久地保持繁荣和安定。这句话也暗示着作者对国家治理的信心和对历史长久发展的展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景色和表达思考,展示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见解。它强调了国家繁荣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依靠德行和善治来实现这一目标的观点。
偶向花边立,悬知病已瘳。小山今夜月,团树满庭秋。清露沾丛底,斜河在上头。须臾香更好,还与碧云浮。
君王翌日宴长春,霖雨迷漫泞土尘。特令满宫来魇止,一时悬挂扫晴人。
柳岸兰桡片席飞,秋风泽国季鹰归。幕中莲渚红衣脱,江外蒪羹紫线肥。十部须知從事贵,双鱼莫遣尺书稀。西陵正接家山路,试为因人问钓矶。
薄宦何堪远,兄今奉板舆。猫头供美笋,玉板荐嘉鱼。川陆徐行李,暄寒慎起居。会因回雁足,时一问何如。
近日侯门不重才,莫将文艺拟为媒。相逢若要如胶漆,不是红妆即拨灰。
忆师眠复起,永夜思迢迢。月下门方掩,林中寺更遥。钟声空下界,池色在清宵。终拟修禅观,窗间卷欲烧。